劉燁
摘 要:隨著社會對幼兒的教育越來越看重,各幼兒園也越來越重視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以幼兒的健康、個性化成長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因此幼兒園班本教育應運而生。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為依托,為了實現以“始于生活,超越邊界”為目標的班本教育,教師應對課程設計做出思考。
關鍵詞: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思考;實踐
大多數幼兒園的教育模式可以稱為“園本教育”。傳統的“園本教育”有助于教師對幼兒進行管理,也能夠使幼兒培養團體意識,但是這種方式忽略了幼兒之間的差異性。只有實現班本教育,采用“始于生活,超越邊界”的教育思想,才有可能使幼兒的發展滿足新時代的新要求。
一、班本教育的含義與意義
與傳統的幼兒園教育模式進行對比,“始于生活,超越邊界”的班本教育模式更加適合幼兒的個人發展。所謂班本教育指的是教師以班集體作為單位,尋找到適合每位幼兒的學習方式,并對幼兒進行活動開展和理論教學。這種方式能夠將每位教師的管理范圍縮小,使他們將目光放在班級的每名幼兒身上,使每名幼兒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注,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1]。對幼兒進行班本教育,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學習能力,更促進了他們完善性格、家庭和睦、獲得友情。由此可見,進行班本教育對幼兒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幼兒園現階段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十分必要[2]。
二、幼兒園班本課程建設的實踐路徑
(一)培養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的幼兒園教學課程中,教師一般以統一的教材作為閱讀內容,帶領幼兒進行閱讀;或者,教師直接對幼兒采取“放養”的管理模式,在教室一角設置圖書角,讓幼兒在閑暇時隨意拿起自己喜歡的圖書進行閱讀[3]。在班本教育實施下,教師更注重培養幼兒閱讀的個性化發展,將幼兒按興趣小組分類,為每小組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適合幼兒閱讀的書籍,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高效閱讀。閱讀結束后,小組之間進行圖書交換,通過交換圖書可以增加幼兒的見識,豐富幼兒的視野,為幼兒確定自己喜歡的圖書類型提供更多選擇。
(二)安排個性化學習內容
為了實現班本教育,對幼兒進行個性化教學,教師需要在課堂學習內容和課后作業練習兩方面進行改進,充分體現“班本”思想。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保證教學內容的豐富多樣性,盡可能使幼兒接觸到不同類型的知識,教師要根據幼兒在課上的反應,了解每一個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個人能力,準備符合幼兒個人能力以及興趣要求的教學資料,開展適宜的課堂活動。除了課堂授課內容外,對幼兒的課下作業也要改進,增加培養幼兒性格和素質的活動環節[4]。
(三)重視班級幼兒之間的合作
在幼兒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朋友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一個人雖然可能取得成功,但是多個人共同努力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功。朋友之間需要互相幫助、互相勉勵、互相加油,能夠站到對方的角度進行思考,并為了他人做出一定的犧牲,這是一種合作精神,也是必須要學會和培養的精神。幼兒園學習階段正是精神、意志進行培養和建立的過程,合作精神便是其中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5]。為了完成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以進行一些專門培養合作精神的教學課程。
(四)選舉班組干部
幼兒的年齡較小,自我約束力較差,在課堂上聽課時很難保證全神貫注。為了改善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班級中進行班干部選舉,讓他們作為班級的小小管理者,協助教師共同完成班級管理任務。這種方式可以讓幼兒體會到作為一名領導者身上所負有的責任,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正向引導,告訴幼兒作為班干部應該進行哪些班級管理,又應該以身作則地完成哪些任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增加班級幼兒的集體凝聚力,漸漸地大家都會以班集體為榮,愿意相互合作,共同為班級爭光。
(五)舉辦班級文化活動
除了組織一些游戲和班級活動之外,還要舉辦一些能夠體現班級文化的活動,班級文化是班級凝聚力的最終體現,班級文化也是促進班級凝聚力形成的重要推動力,二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在班本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重視班級文化氛圍的培養,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班級文化,使幼兒們有共同信仰的精神,有共同想要達成的目標。為形成濃厚的班級文化,教師可以組織一些班級文化活動。
綜上所述,“始于生活,超越邊界”的班本教育模式對于幼兒的個人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實現幼兒園班本課程的建設,可以從培養個性化閱讀、安排個性化學習內容、重視班級幼兒之間的合作、選舉班組干部、舉辦班級文化活動五個方面進行。
參考文獻:
[1]朱春華.談幼兒園班本課程的生發與實施[J].華夏教師,2019(28):92-93.
[2]盧瑤.教師課程意識:幼兒園班本課程開發的生長點[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35(6):66-70.
[3]嚴歷婧.家園共育推進幼兒園班本課程創設芻探[J].成才之路,2019(3):77.
[4]張怡.淺談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推進與實施:以大班班本課程《蠶寶寶》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9):91.
[5]邱艷靜.淺談幼兒園班本課程的構建[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7,31(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