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宇秀
摘要:在《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小學學科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的內容豐富、有層次感,很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老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把科學教育悄無聲息地融入到數學學科教學之中,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關鍵詞:科學素養;數學教學;學生;培養
數學這們學科,在當今的社會創造出很大的價值,它可以有助于人們收集和整理數據,建立科學思維,幫助人們解決很大生活中實際問題。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如何在數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呢?是數學教師必須面對而又困惑的問題。為了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協調發展,我做了初步的探索與研究。
一、抓好課堂氣息,結合數學教學內容給學生進行科學教育
《小學數學課標》中明確指出,小學數學1-6年級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這四個學習方面的內容。在課程的學習內容中強調了學生的數學活動,發展小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認為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結合當課的知識來創設情景,在情境中引出新知識,把科技教育融入到數學學科教學之中。在教學中,我們老師要多鼓勵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猜測質疑、勇于探究,啟發孩子們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的思考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例如,我在執教的《圖形的平移與旋轉》,我我運用了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多媒體課件展示“神州八號”發射升空的情境來導入這節新課,先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火箭升空是什么現象?我讓學生自主質疑,學生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問題,同時把孩子們帶進科學研究的領域當中。在課的最后鞏固練習中,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動手設計一幅作品--“我的神州號”的發射圖,目的是想讓學生體驗到要想進行科學研究,就必須要學好數學知識,學以致用。學生在這樣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就會積極參與,并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又如,在數學教學中,我認為結合當課的知識來創設故事情景,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新知識。比如:在執教《認識平均分》時,課件播放故事:一天,唐僧師徒四人在西天取經的路上,看到一片桃子林,如果孫悟空摘了4個桃子回來,豬八戒分桃子,如果八戒和悟空分的桃子一樣多,那么必須如何分?學生就會聯想到平均分,這樣每人得到2個桃子。假設孫悟空只摘了一個桃子,可怎么分呢?(一人半個)這樣引入新課,揭示課題:“半個”還能用1、2、3、4、5這樣的整數來表示嗎?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朋友--分數。這樣的故事情景會使原來比較枯燥的新知富有了童趣,圖文并茂就會讓學生覺得很有趣,讓學生在課堂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上課一始就讓學生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動力。學生樂學,并積極主動去探究如何合理科學的把物體平均分,掌握平均分的方法。通過結合學科教學特點,用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科技教育,這樣來提高科技教育的效果是很有時效性的。
二、學生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基本的科學方法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小學生的特點就是好動,同時,小學生對一些新生事物也充滿強大的好奇心,喜歡親自動手嘗試體驗。在數學課教學中,小學人教版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為動手實踐創造了有利條件。數學課中,可以利用數學學具操作活動正好符合小學生的這一個性格特點。學生在進行用手實驗操作時,能自主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到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從而,激發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同時又會產生新的疑惑,在獲取新知、產生疑惑,解答疑惑的過程中,無形的滲透了學科知識,突破了教學重難點。
我在教《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沒有先讓學生用公式計算, 而是先給學生復習三角形面積公式,從而推導過程。接著,我鼓勵和引導學生運用這一些方法,自己去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就會比較活躍。就以紙剪的平行四邊形為學具,展開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有的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有的轉化為三角形,最后學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樣的課堂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取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圓的周長》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借助一條繩子幫助我們測量出這個圓的周長,同時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進而還幫助計算直徑或者半徑,知道直徑半徑的關系,通過用“折一折”的方法,折疊后可以用繩子表示出多個分數。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有效訓練學生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
三、創設“陷阱”,引領科學論證,培養學生有科學的實證精神
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實證精神的培養。實證精神,就是要尊重事實進行符合邏輯的思維,我們要有著一種科學的嚴謹品質,提倡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緊密聯系。在教學中,老師可以創設“陷阱”,引領科學論證,培養學生有科學的實證精神。老師們可以設計一些有漏洞的問題。如在教學時,可以裝作無意識地說錯一段話,來提高學生的判斷力,引領學生科學論證,培養學生有科學的實證精神。在學生學習了面積單位后,告訴學生:昨天小明搬家了,他的新家面積是2000平方米。學生會想到這是不可能的。理由是我們教室的面積只有50平方米,他家的新房子的面積怎么可能有20個教室那么大呢?很多學生在學習中,在生活中比較善于觀察、樂于動手,在課堂與課外融于一體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活動,充分讓學生體驗在數學課當中快樂學習、善于思考、勤快動手所帶來勝利的喜悅感。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只要我們認真鉆研教材,把數學學科教學和科學有機的整合,同時,我們要善于利用學生的特點去捕捉學生的興趣點,抓好課堂生成,采取多種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使之有層次性,引領學生在學習中有著科學、創新的精神,給我們的學生播撒這科學的種子。
參考文獻:
[1]于正軍.例談小學數學教學目標評價的把握[J],教學與管理,2015,(2):29-31.
[2]楊智員.淺談如何在數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A],教師教育論壇(第四輯)[C],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