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鎮
【摘要】現階段,我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驅動下發展迅猛,但若想真正搞懂其內涵并運用與實踐之中,還是需要以教育為出發點,為法治氛圍的營造、和諧社會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為此,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青少年兒童腦海中生根發芽、助力其未來發展以至開花結果的有效方式。教師應發現與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本文對小學中段《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微課運用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中段;《道德與法治》;微課
一、微課的優勢功能研究
微課是基于技術基礎與物質水平上的新型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微課被廣泛應用于現代教育中,并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優勢功能與價值。尤其是對新生代的小學生而言,數字畫面要比紙質書籍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與小學生熱愛潮流、追求潮流的共性特征相契合。而且,將微課運用于小學道法課程中,不僅能通過具象且具體的“描繪”以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帶來深刻的感觸,更能幫助小學生理解、體會生活的本質內涵。此外,還更能在課內、課外、課上、課下的相互作用下增長見識、全方位地了解人類社會,提高認知水平。如今,如何在部編版教材基礎上提高微課的運用質量已經成為教師們的熱議話題。
二、微課在小學中段《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作用
(一)創設情景,創造想象空間
在部編版教材中,我們不難尋找許多以生活化問題為切入的知識內容,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讓學生通過主觀經驗去思考問題,積極融入到探究之中。而且,部編版教材以最直接、最具體,看似普通實則精妙的方式去激發學生骨子里的正面情感。由此,為順應教材的要求與實際教學需要,教師應借助微課來創設生活化情景。比如,在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少讓父母愛為我操心》一課中,教師就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居家表現等,與家長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深化家校共育,并搜集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以鮮明案例去引導問題展開的方向,用生活化內容帶給學生最真實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父母為自己做了很多、承擔了很多,這些都是父母愛的表達,而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回饋父母、報答這份愛。
(二)借助網絡資源豐富微課內容
網絡上有許多優勢教育資源可供利用,所以,教師必須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努力搜尋與課程相符的內容并融于微課之中。這樣不僅能以視頻或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以提升學習效果,更能起到知識拓展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比如,在《這些事我來做》一課中,我們可以聯系上一單元的內容,讓學生思考家里的哪些活是自己可以干,為什么要干。所以,在微課中,教師可以插入《二十四孝小故事》中的節選片段,以“孝”為切入點激發學生為父母干活、回報父母的深層情感,讓學生思考何為“孝”、怎樣去“孝”。在上完微課后,布置相應的作業,如,幫家里采購一些必備的生活用品、幫父母洗洗衣服、給父母做個水果拼盤等,從而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掌握更多技能;讓學生真正了解到,父母和自己之間的愛是相互的,要學會感恩、積極付出。“家”是學生們進行微課學習的主要場所。在親人的陪同下,學生能十分快速且自然地領會視頻內容;在家長的引導下,學生能發現更多可以體現“孝”的地方。通過微課打開學生的精神之窗,為他們創造更多的親子時光,在特定場景中提升道法教育質量。
(三)借助微課讓學生意識到網絡工具作用
小中段的學生,思維能力強,但卻尚未形成正確的三觀,辨識能力差,無法對網上的各類信息進行準確甄別,如,很多學生拿起手機后更愿意玩游戲或者刷視頻,無法正確對網絡渠道進行合理化利用。因此,在這種實際情況下,我們尤其需要家長的從旁監督,而微課的運用自然和電子設備相掛鉤。所以,學生在觀看微課時一般都需要家長陪同,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內容,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家長與教師的共同引導下使學生真正認識到網絡的工具作用。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大部分家長只起到了監督效果,卻未能真正發揮家庭教育主體作用,即對學生的有效引導。為切實解決此問題,教師為何不從該單元的教學主題出發,嘗試利用多種方式在微課中設置更多的體驗性、探究性親子活動,如此一來受益良多。首先,通過微課的開展為家長與學生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其次,能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家長的關懷、家庭的溫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主題情感升華、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第三,能讓學生逐漸意識到網絡的工具作用,清楚地感受現實世界借助虛擬世界給我們帶來的多種感受;最后,能有效拉近學校與家長之間的距離,促使學生家長和教師在默契配合下組建成統一戰線,進而真正發揮最大合力引導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行。
(四)利用網絡工具建立長效溝通機制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微課運用離不開家長助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要意識到微課在學科教育中的本質內涵。從根本上講,就是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有效延伸。所以,教師需要得到廣大家長的認可與全力配合。為此,相關教師要利用多種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在學生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并通過微信、QQ等網絡工具去拓寬溝通渠道、提升溝通效率與頻率,實現常態化的交流溝通模式。例如,教師可用微信群聊的方式,在學生觀看微課前先告知家長本節課的教育重點以及有哪些需要家長從旁配合或主動引導的地方。在該過程中,教師要尤其注意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家長,而是以互相尊重為基礎,站在家長的角度嘗試去理解與信任家長的獨到做法,學會用適當的方式從旁引導,不要與學生家長因教育問題起正面沖突,從而慢慢地讓家長放下戒心,消除心理障礙,讓學生家長在接收教師建議的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教育特征,使家庭教育趨向穩定,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教育方法。此外,小學中段學生在觀看微課進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由于其理解能力較差、生活經驗較少、總結歸納能力弱等因素,容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再加上有些家長給予的“不專業”答案反而會讓學生一頭霧水。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等工具與學生取得聯系,以語音聊天、視頻回話等方式引導學生回到正確的方向,在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提升綜合能力的同時,迅速拉近師生距離,為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微課在小學中段《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運用價值。所以,相關工作者應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努力思考解決策略、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的同時為教育改革及學生健康成長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本文論述相對有限,不足之處還望相關教育學者予以指正。
參考文獻:
[1]劉阿甜.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育的意義與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49-50.
[2]駱國昌.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之我見[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1):157.
[3]黃玉潔.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體驗與感悟式教學的運用策略探討[J].考試周刊,2021(49):107-108.
[4]任風云.讓“體驗”之花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綻放[J].小學生(下旬刊),2021(6):90.
[5]劉會珍.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效性的途徑研究[J].考試周刊,2021(48):145-146.
責任編輯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