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冠珍
摘 要:文章提出地方高校舞蹈編創教師教育教學理念革新,首先體現在緊抓“地方性”,不放“對標一流”,優化教學內容的常規課堂;其次,梳理舞蹈人才產出導向,優化舞蹈編創技法的實踐平臺,在深度上綜合考慮多方面的教學因素;最后,建構高度的審美標準,優化舞蹈編創人才的專業認知,是地方高校舞蹈編創教師教育教學改革中,平衡舞蹈知識與實踐、實習之間關系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舞蹈編創;人才產出;審美標準
傳統的舞蹈編創課程不符合地方性應用型本科培養人才的定位,不能根據地方性高校人才舞蹈編創能力的實際水平進行科學、靈活的調整。課程體系的建構不能準確地與職業需求銜接,主要在于高校教師對應用型人才產出導向的分析不夠全面。如何以產教融合為途徑,根據可應用的校外區域,真正構建有效的聯合培養機制,是地方高校面臨的難題。從地方高校生源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學生在入學前的專業素養基礎比較薄弱,對舞蹈學科缺乏宏觀性認知,對自身的職業規劃沒有意識,導致學習舞蹈編創的主動性和目標性較差,缺乏思考和創新意識。綜合而言,地方高校教師根據生源特點和應用型辦學定位的人才培養模式革新教育教學理念,優化舞蹈編創課程內容,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
一、緊抓“地方性”,不放“對標一流”,
優化教學內容
從地方高校舞蹈生源的實際情況分析,首先需要重塑概念。幫助學生區分舞蹈表演者和舞蹈編導身份轉換的概念,區分舞蹈表演和舞蹈編創的概念,引導學生全面認知舞蹈編創課程的規范性、科學性、藝術性。其次,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舞蹈編創課程屬于舞蹈學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之一,可以整合學生前期積累的舞蹈實踐表演內容,發揮承前啟后的作用,讓學生明確該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性。最后,培養學生學習的目標性。具體分析地方高校人才產出導向的實際標準,使學生認知舞蹈編創的實踐應用能力提升與校外職業規劃定位同步的重要性。
舞蹈編創技法是學生解放身體、挖掘身體、延展身體,建立和拓展舞蹈身體語言體系的內核性訓練。常規的編創技法訓練應該遵循群舞、三人舞、雙人舞、獨舞的順序進行訓練,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于課時有限,建議整合側重訓練獨舞的編創技法。在獨舞的編創技法訓練中,擬定多種舞蹈主題,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增強身體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完成主題動作提煉和主題動作的發展變化應用。建構一、二、三度空間場域概念,融合學生的舞蹈情感意識,開發身體語言的層次感,完成身體各部位的節奏變化訓練。細化舞蹈主題的分支內容,兼顧平面舞臺畫面的視覺審美,突出舞蹈調度訓練,由點畫圓,提高舞臺表現的豐富性,完成獨舞編創技法的多重整合和應用。
二、梳理產出導向,優化舞蹈編創技法的
實踐平臺
高校教師作為一線教育教學工作的執行者,要有應用型舞蹈人才與相關行業標準銜接的意識,圍繞學生的舞蹈編創實踐能力水平,內化常規課堂教學內容,形成校內外一體化發展模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具備職業化身份轉換意識,積累職業上崗經驗,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一)地方性
新時代,為順應運城學院地方性辦學定位的要求,2015年,運城學院音樂系舞蹈學教研室的舞蹈老師們在“非遺進校園”熱潮的推動下,勇敢探索地方民間非遺舞蹈活態傳承與高校非遺舞蹈教學傳承的有效銜接形式,多次把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民間藝術及其傳承老藝人“請進來”。舞蹈教師們也多次“走出去”實地考察,經過長期研討和專家認定,在舞蹈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晉南民間舞課程。通過地方性課程教學,有針對性地指導當代大學生對中國民間非遺舞蹈藝術的認識,凸顯自身地方性特長,具有創新性,恰好符合王耀華教授所提出的“專門課程、精選課程特長化”。
晉南民間舞課程的教學推進,無疑豐富了學生在舞蹈編創中的動作表演素材,有效拓展了學生的編創思維。學生在自我參與、自我開發民俗文化活動中走入群眾生活,切身體會群眾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可舞性題材,歸納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的特點,緊密聯系新時代精神,有效運用高校專業編創技法,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做有地方性特色的舞蹈作品。這有助于運城學院為地方群眾文化藝術館、地方文聯、地方協會等單位提供有實踐經驗的舞蹈人才。
(二)融合性
為了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運城學院音樂系舞蹈學教研室2019年修訂舞蹈學專業課程體系時,針對教師教育課程板塊,增加了中小學舞蹈編創課程,符合高校教育資源與中小學教育相融合的趨勢,通過舞蹈專業課程的校內外轉換與應用,更好地做到定向培養,為學生奠定良好的就業基礎。
舞蹈編創與中小學舞蹈編創同屬于編創類課程,教師需要做好兩門課程的銜接與過渡,引導學生將專業編舞技法應用到滬教版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首先需要明確授課對象的實際學情,繼而轉換身份,分析教材,梳理編創技法,多元化衍變,編創適合中小學生的舞蹈作品,積累編創經驗,努力成為與地方中學、小學、幼兒園更匹配的人才。
(三)創新性
為貫徹落實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運城學院積極轉變教育思想觀念,鼓勵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學生根據自身擅長的專業方向,有效運用學習內容,開拓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教師給予積極指導,完善項目實施方案,使其達到預期成果。近年來,舞蹈學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立項數量增加。2019年,運城學院鼓勵高校教師利用自身的專業去服務社會,把自身的專業知識轉換成為社會生產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形成產學研橫向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遴選適合的學生參與,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業務能力。例如,2020年運城學院與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簽署“‘知水·節水·愛水·護水水之舞主題舞蹈”(編號:202010D134)產學研橫向項目,筆者作為項目主持人,在編創關于“知水·節水·愛水·護水”主題的舞蹈作品過程中,遴選舞蹈學專業30名學生參與舞蹈排練和作品錄制,排練中個別學生為舞蹈編創提供了寶貴意見,使項目得到更好的開展。
新時代,作為文藝主流的舞蹈藝術已然成為人類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內容,社會中不同工作體制都會在各大節慶期間舉辦相關主題的文藝匯演活動,舞蹈人才需要在非專業領域迎合舞蹈市場的實際變化來編創作品。例如,形成純舞蹈、音詩畫、歌伴舞、舞蹈小劇等形式,同時出現體育舞蹈、廣場舞蹈、流行舞蹈與藝術舞蹈相融合的多元化特點。因此,舞蹈編創作品不能僅限于純舞蹈作品這一種形式,需要打開創作視野,嘗試多種作品形式,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市場的需求。
三、建構高度的審美標準,
優化舞蹈編創人才的專業認知
當代藝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既是藝術自身發展規律帶來的,更是當代受眾群體給予的無限人為空間所決定的。在此雅俗共賞的審美意識時空中,舞蹈藝術如何做到獨具一格、獨領風騷,對于舞蹈編創者而言,無疑有了更高的審美標準。
從2021年河南衛視春節聯歡晚會中舞蹈作品《唐宮夜宴》的成功“出圈”現象,可以看出舞蹈編創者濃厚的知識積累、宏觀的舞蹈史概念、嫻熟的編創技法、創新的編創理念、縝密的編創思維的重要性。高等教育優化舞蹈編創人才,首先需要培養知識型舞蹈人才,使其具有解析和研究不同民族、地區、風俗、信仰、風格、形態、動律、節奏等能力;其次需要培養有創新性意識的人才,能夠用知識作后盾,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借鑒和創新,發掘具有新技術、新境界的編創技法技能;最后需要培養有審美意識的人才,全面把控當代觀眾群體日趨提升的舞蹈審美取向,聯結知識和創新意識,建構更高的審美標準。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舞蹈編創教師教育教學理念革新,需要緊抓“地方性”,不放“對標一流”,優化教學內容的常規課堂;梳理舞蹈人才產出導向,優化舞蹈編創技法的實踐平臺,綜合考慮多方面的教學因素;建構高度的審美標準,優化舞蹈編創人才的專業認知。
參考文獻:
[1]徐彩虹.應用型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設置:以運城學院為例[J].當代音樂,2020(12):27-29.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16-09-15)[2021-03-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3]李瑩瑩.北京市“高參小”舞蹈特色課程發展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9.
作者單位:
運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