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策略:戶外環境的創設應體現幼兒園的辦園理念、引導幼兒充分展現自我,室內環境的創設應突出主題墻的設計、區域活動空間的創設,以發揮幼兒園環境的整體效應,讓幼兒在良好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幼兒園 環境創設 審美 互動 融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1-0151-02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發展。”在幼兒教育中,環境創設是一種“隱性的課程”,是“看不見的老師”,發揮著特殊的、潛在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幼兒園環境對發展幼兒的感知覺、觀察力、想象力,開發幼兒智力,促進幼兒個性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筆者認為,幼兒園應重視環境創設,注意將審美與互動功能有機結合,滿足幼兒全面發展的需求。
一、幼兒園戶外環境的創設
(一)體現幼兒園的辦園理念
幼兒園是幼兒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教師應當創設一個能提升幼兒感知能力、欣賞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環境,使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認知體驗、獲得個性發展。在創設幼兒園環境時,教師要圍繞本園的辦學理念,充分利用好幼兒園的墻面、地面、樓頂、屋角等每一個地方,創設一個幼兒由衷喜愛的幼兒園。
例如,我園的辦園理念是“綠色、陽光、健康、友愛”。為了體現這樣的辦園理念,園門口顯眼處放置園徽(園徽主要由紅色、綠色、白色和橙色四色裝飾而成),給人歡快、明亮的感覺;在園內創設陽光操場、種植園、歡樂谷等體現本園特色的活動場所。以種植園為例,為了凸顯陽光、綠色的辦園理念,種植園里栽滿鮮花和果樹,幼兒園根據活動計劃每周有步驟地安排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的幼兒參加種植園活動,使幼兒能夠在觀察活動中感受到春天綠意盎然、鮮花綻放,夏天綠樹成蔭,秋天瓜果飄香,冬天暖陽照耀的美好。在每一次的觀察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排隊依次進入種植園中,以此培養幼兒遵守規則的意識。為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種植園中植物生長的奧妙,我園嘗試通過課題研究對園本種植課程進行探究,如引導幼兒觀察南瓜的整個生長周期,了解南瓜的生長是經歷了南瓜籽、南瓜苗、南瓜藤、南瓜花、小南瓜、大南瓜的過程。在整個觀察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交流能力。這樣的種植活動把健康、快樂、感恩、自信的種子撒播在幼兒的心田。
這樣創設的多樣化、多功能戶外環境大大激發了幼兒進行室外活動的興趣。
(二)引導幼兒充分展現自我
良好的環境對幼兒的成長具有熏陶和刺激作用,幼兒園只有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創設展現自我的環境,才能夠真正實現皮亞杰所倡導的“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理念。幼兒活潑好動、表現欲望強,且他們大多喜歡鮮艷、明亮的色彩,因此,幼兒園環境創設應當在色彩搭配下功夫,讓幼兒從踏進幼兒園那一刻起,就產生眼前一亮的感覺,并且帶著這種愉悅的心情開啟一天的學習和生活。
例如,我園以紅色、綠色、白色和橙色作為主要的裝飾顏色,形成明快的色彩對比,鮮艷明亮的構圖使幼兒感受到色彩的協調美,在視覺上獲得美的享受。由于這四種顏色構成的圖畫色澤鮮明、自然活潑,很容易激發幼兒的想象:綠綠的、橙色的高樓就像知識的海洋,而紅白相間的書本就像海洋里的一艘船,載著小朋友暢游書海,等等。這些自然和諧的色彩,在激發幼兒想象力的同時,也能夠讓幼兒在和諧的環境中敢于表達自我。我園還邀請專業繪畫人士開展畫畫教學小課堂,旨在引領幼兒通過畫作更好地表現生活、展示自我。我園連續幾年開展“幼兒畫展”活動,豐富的繪畫作品就是幼兒自由表達、放飛自我的表現。可見,幼兒園充分利用園所環境營造寬松的氛圍,能使幼兒逐漸形成積極樂觀、勇于探索、敢于實踐、學會感恩的良好個性品質,對本民族文化藝術形成興趣和愛好,激發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潛能。
二、幼兒園室內環境的創設
(一)主題墻的設計
幼兒性格和習慣的養成與其所處的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幼兒園應積極地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的環境。隨著幼兒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元化和立體化,幼兒園的環境設計不再局限于對環境的美化,而應該將環境創設與幼兒互動教學聯系起來,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主題把教室墻設置為不同的主題墻,通過主題墻與幼兒之間的互動,調動幼兒的學習注意力、積極性、創造性等。
例如在小班教室中,我園在開學初設計了“快樂的幼兒園”主題墻,在墻上布置精彩的幼兒園園景照片、有趣的游樂設施照片、誘人的美食照片、生動有趣的盥洗池照片等,讓幼兒在入學初就能感受到園所的教室環境氛圍,并對幼兒園和教室形成初步的認識。教師還鼓勵幼兒自主發現幼兒園有趣的地方,用自己的話把它們描述出來。這樣幼兒有了“小主人翁”的意識,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認識校園的活動中,逐漸愛上幼兒園。隨后,根據幼兒社交的需要,把主題墻的活動主題更改為“你是我的好朋友”,讓幼兒在主題墻上畫出自己想結交的好朋友是誰(由教師在幼兒的畫作上注明其想結交的好朋友的名字)、為什么想和他(她)交朋友、他(她)有什么優點,等等,使幼兒在提升社交能力的同時提高了表達能力。在室內學習中,幼兒能從主題墻的變化感受“我是環境的小主人,我能讓墻壁會說話”的樂趣。
(二)區域活動空間的創設
區域活動是近年學前教育興起并迅速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區域活動給予幼兒充分的自由活動空間,使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活動,并通過參與活動充分發展個性和創造力。隨著課改的深入發展,以幼兒為學習主體逐步成為了幼兒教師的共識。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體現幼兒學習主體地位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幼兒的創造能力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激發。基于此,幼兒園應充分發揮幼兒的學習主體作用,在環境創設中留有供幼兒動手、參與布置的空間,讓幼兒動腦、動手,享受參與環境創設的親切感、滿足感和自豪感。區域活動有效彌補了傳統集體活動為主的不足,對發展幼兒的興趣愛好、增強幼兒的學習注意力、提升幼兒的學習技能等均有很大的幫助。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學習進度和個體學習情況,設置“我是小畫家”“我是小小服裝設計師”“我是快遞員”“過家家樂園”的玩具角、圖書角、美術角、常識角等,這些活動角落不僅可以為幼兒提供活動空間,也可以使幼兒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加強動手動腦能力。我園把每星期二、四下午3:00~3:50這個時間段定為區域活動時間,鼓勵幼兒跨區域活動,將區域游戲活動和區域學習活動相互影響、滲透,最大限度地發展幼兒的語言溝通能力、交往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環境作為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試行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廣西新學前課程》的階段,幼兒園環境創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幼教工作者要努力為幼兒營造一個既舒適又有趣的幼兒園環境,以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提升幼兒的綜合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時見,侯莉敏.幼兒園適應性發展課程——實施與案例[M].南寧:接力出版社,2003.
[2]龐麗娟.教師與兒童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王錠成.教育社會心理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傅紅.環境是第三位老師[J].學前教育研究,2002(2).
[5]黃冬蘭.淺析幼兒園環境創設[J].社科與經濟信息,2003(3).
【作者簡介】王麗萍(1971— ),女,漢族,廣西陸川人,大學專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陸川縣第四幼兒園,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