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羚霞
摘 要:在當今中國社會水平不斷提高以及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大前提下,時代和社會對人才能力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學習工作以及科研等方方面面,具有質疑精神與自主探究能力的人往往更能有所成就。時代與社會也呼吁在基礎學科教學過程中,注重加強對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但在當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具體實施過程中依然存在著相關問題。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的能力,逐漸成為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思考與探究的問題,文章結合筆者經驗提出了幾點想法與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大膽質疑;自主探究;能力培養
一、 引言
新的課程改革打破了傳統呆板、枯燥的填鴨式教學,旨在通過多種形式、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逐漸豐富小學語文課堂的形式以及相關的課堂內容,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潛能的目的,進一步培養具有大膽質疑、自主探究、積極創新的全方面人才。語文作為小學基礎學科之一,同時也是對中國母語以及相關文化、人際交流能力的學習和教育。將質疑與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融入課堂內容的學習和知識講解中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著手。通過興趣培養、鼓勵式教學,以及多種形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大膽質疑,實現自主探究、自主學習,以助于學生逐漸形成創新思維,在未來能夠具備較強的創造能力。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與自主學習現狀
呆板、枯燥的“填鴨式”傳統教學方式,在中國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依舊存在。這種方式以教師為課堂的主體地位,全程多以“灌輸”的形式開展教學。在課堂過程中,教師只是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考試中的考點等統統“灌輸”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等形式達到應試的目的。這種教學方式長久以往必然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遏制學生的質疑與探究能力,使學生漸漸放棄去思考,在這種平淡無奇的枯燥體驗中,逐漸喪失對創新的熱情與想法,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以及未來長遠的發展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利影響。
傳統填鴨式教學大部分是針對“應試”二字而生,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影響下,學生成了學習的工具,只擔當知識的存儲器,而不再具體思考所學詩文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內涵,所讀文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情,只是單純地記住應試的模板,完完全全忠實于課本上的東西,沒有理解、沒有質疑、沒有探究、也沒有更多深入的思考和想法,喪失了學習最根本的目的。
三、 培養學生質疑和主動探究能力的方式、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學生的興趣培養作為最為基礎的一部分是不容忽視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設置、教師的適當引導、整個學習氛圍的營造都是培養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能力所不能缺少的重要環節。綜合考慮小學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規律,關于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就如何培養學生發現、提出并思考問題的質疑和探究能力提出了四點思考和建議。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探究欲望
無論是學習新的知識、研究新的理論、還是掌握新的技能,興趣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引導人們去探究學習,它也鼓勵著參與者直面挫折與困難。對于小學生這一群體,他們有著初識這個世界的懵懂與好奇,同時有著較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大膽質疑、自主探究的關鍵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同時也對廣大的教師提出了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儲備,還要從小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合理地設置課堂內容,比如在學習《南轅北轍》等寓言故事時,可以借助相關的動畫作品向學生展示這一故事和情景,讓他們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和體會,還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置身于角色之中,更為深刻地感受主人公的所思所想。通過利用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的天性,以豐富多彩、別具一格的課堂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為之后的進一步自主學習做好鋪墊。通過恰當的問題提出和課后任務布置,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二)通過加強學生課前預習,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探究
傳統填鴨式教學,側重于教師的輸出,而常常忽略對于學生主動汲取知識這個過程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習的任務提前分一部分給學生,先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探究。雖然很多教師都會在課堂快要結束時布置給學生預習下節課內容的任務,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往往缺乏自主學習的方法,無法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學生會因為沒有明確的考察目標而直接不進行這一過程。因此,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可以明確具體的內容。比如:要求學生課后閱讀全文,找出不會的字、詞、成語、典故等并進行查閱標注,在上課時做相關內容的分享,這樣有助于學生提前了解課文內容并開展自主探究,同時更有助于內容的學習理解;又例如讓學生查找作者的生平經歷,分析文章作者的表達情感。對于很多名人作家,學生是比較陌生的,單憑教師課堂上的科普指導還是遠遠不夠了,課本的內容篇幅有限,還需要學生的課外延展學習。而讓學生課前搜索作家生平等,學生會更加全面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而且龐大的搜索引擎,也會推薦相關的名人故事、名人作品等,實現了進一步的拓展與學習。學生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更為了解自己的所學所需,在正式的課堂上也會更加得心應手,與教師產生很好的互動效果,也會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預習和自主學習的樂趣,這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習慣的培養,在學習過程中更易于大膽質疑。
(三)尊重、鼓勵學生不同的觀點和見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對很多事物仍處于摸索狀態,想法也天馬行空、千奇百怪,總是會有很多為什么。教師不能完全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小學生,應充分尊重他們的各色想法和觀念,并給予充足的鼓勵和支持,通過鼓勵式教學原則,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同時弱化對不足之處的“批評”之意,以更為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委婉建議,進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有助于繼續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課文《胡同文化》時,筆者將課堂中的部分時間留出來,交給學生做進一步安排,圍繞著“文化”與“胡同”兩個主要的關鍵詞展開討論,討論了胡同文化是什么、胡同文化對生活在胡同中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問題,學生各抒己見,課堂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觀點和想法。有的非常接近標準答案——胡同文化展現在胡同整體直來直去的格局上、房屋四四方方的外形設計上,也體現在北京人所特有的哪種規矩、端正、正派的為人處世上;有的則認為四合院太過于封閉,將院內院外完全隔絕開來,這樣對人而言容易使其固步自封,不思進取。而還有的同學的答案可能和這個話題完全八竿子打不著。但無論是哪種,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教師都不能太過苛責,對于內容應言之有理即可。不過分追求標準答案,允許并鼓勵學生可以有多種形式、多種內容,甚至是天馬行空的想法和見解,只要學生能自圓其說。首先,這種學習態度就非常值得鼓勵和肯定,因為這個過程是可以看出他們是否在真正地思考問題;此外,對待初聽上去比較異類的答案,教師也應有足夠的耐心,不輕易打斷,尊重學生的想法和建議,同時為其指明學習方向,保證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課后,可以將話題進行延展,讓學生繼續尋找生活中還有哪些自己熟悉的文化以及相關的文法載體,在下次課堂上進行分享展示。這時學生的主動性再次被調動,而課后的學習又是一個大膽質疑、自主探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