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遠
摘 要:教師要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探索相關知識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對于高中信息技術學科學習來說,學生需要掌握基礎的計算思維以及電腦操作技術,因此,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以及學習習慣,選擇適合學生的方式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文章主要對基于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策略進行淺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 引言
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的學習時間比較緊張,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將自身的學習目光轉移到了文化課方面,他們很少對信息技術學科的相關理論進行深入學習,在課堂上學生也是按照教師的講課節奏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學習積極性不高,師生課堂互動的次數比較少,降低了信息技術學習的課堂學習質量。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高中信息學科講課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多樣的方式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更好地投入到信息技術學習中來,提升聽課效率和電腦操作水平,增強他們的信息技術核心素質。
二、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現狀
首先,學生的重視程度不高。這些年高考升學壓力變大,很多學生進入高中階段之后,就開始以考取大學作為學習的目標,然而信息技術學科不是高考的重要課程,這樣的現狀就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不會投入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聽課的過程中,學生也是完成任務的心理,這影響了學生的聽課質量。
其次,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較差。在國家新課改的教學背景下,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自身的學習方式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減少對教師的依賴。然而他們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通常是由教師講解了相關的信息技術知識點和操作技能之后,才會在課堂上進行實踐訓練,自主學習的意識較差。再加上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習慣采用應試教育的講課方式,在講課時將課堂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很少給學生留下自由學習的時間,這樣的課堂也會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利于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
三、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策略
(一)立足學生的信息技術基礎,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
現如今網絡技術發展迅速,很多學生在沒有接觸信息技術學科之前,已經對電腦的基礎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之前,可以通過課間交流的方式,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知程度,根據他們的反饋,制定相應的講課內容。然而,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可能對電腦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電腦的認知程度比較低。為了避免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知識點遺漏的情況,教師可以結合下節課要講述的內容,制定分層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講授“獲取網上信息”時,這部分內容主要講述了上網瀏覽、網上搜索、文件管理下載等,上網瀏覽和網上搜索基本上全班同學都會操作,教師可以在信息技術的課堂上通過多媒體的講課方式,給學生講解相關步驟。然后,利用網絡系統控制學生的電腦,給他們設置相應的操作內容,讓學生按照自己所學的電腦技術進行現場操作,這樣教師可以直接在講臺上通過總機分析學生在這兩方面還存有哪些問題。由于這兩部分內容都是一些基礎的信息技術理論,只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術即可。文件管理下載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需要學生在下載文件之前,分析不同網站的屬性,查找他們的下載權限,挑選好下載的內容之后,設置相應的下載位置。很多學生進行文件下載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文件下載之后找不到的情況,因此教師在講解這方面的信息理論和操作技術時,應通過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功能,給學生逐步展示文件下載的過程。為了防止有的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遺忘操作過程的情況,教師可以讓他們將相關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記錄在筆記本上,當視頻播放結束之后,給他們留下自由訓練的時間,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電腦操作技能。
當學生訓練完畢之后,教師可以隨機挑選不同的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際演練,將主機的控制調到學生的電腦上,將他們的操作步驟投放到多媒體上,這樣可以讓全班同學都能夠看到他們的操作步驟。這樣教師不僅可以根據學生的操作步驟進行逐步點評,還有助于學生在教師的點評中加深自身對文件管理下載的認知程度,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二)通過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以往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通常是面向班級全體學生講述相關的理論和操作步驟,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引,在電腦上逐步進行操作,通過記憶和練習的方式,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這樣的上課方式比較單一,部分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不能積極地配合教師進行學習,再加上我國每個班級學生人數比較多,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聽課狀態都進行充分的觀察,從而使得部分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不能以良好的態度投入信息技術的學習中來。針對這樣的現狀,教師可以在高中信息技術講課的過程中,采用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給每個小組分布不同的學習任務,讓他們在小組中通過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培養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
例如,在講到“數據表處理”時,這部分內容主要包含表格的基本操作、數值運算、編輯工作表以及建立統計圖表等,是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將這些內容安排給不同的小組,讓不同小組負責不同的知識點。由于表格處理與其他電腦操作有所不同,操作過程比較繁雜,學生即使翻閱課本,也很難充分掌握這部分知識點,因此教師在他們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可以走到不同的小組中指引他們,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中,明白這部分理論的含義。
當學生合作結束之后,教師可以讓不同小組的學生輪流到講臺上演示操作步驟,在演示的過程中告訴班級同學不同步驟包含的信息理論,這樣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有助于學生在講解的過程中,提升自身對表格處理的認識。因為學生的信息操作技術有限,他們在講解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分析不透徹的情況,或者在表格處理的步驟上出現一些問題,這個時候教師可以讓小組中的其他成員進行補充,提升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在學生補充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在他們講解的基礎上,系統闡述表格的相關概念和操作過程,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