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玉慧
摘 要:為深入貫徹黨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理念,國家從2016年起正式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思想品德”與“品德與生活”教材整改成為“道德與法治”教材。這不僅突出了素質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更突出了在義務教育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要性。文章立足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特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策略進行深入探究,以期為培養高素質、好品德、高水平的新時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培養方法。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育策略;德育滲透
整改為《道德與法治》的新教材全面貫徹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并集中體現了新課改背景下的素質教育要求。教材內容實現了與時代共進,相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理念。由于新教材的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與原教材存在差異,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戰。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也是教師的教學重難點。從教材內容來看,教材依據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聯系各階段學生的生活閱歷。可見,教材編制滲透了以人為本、遵循學生發展特點的教育理念,同時,對于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和踐行奠定了理論基礎。文章首先從《道德與法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系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深入探討最適合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具體課堂教學策略。
一、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理論基礎
《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改變了傳統學科較注重理論知識理解的知識結構,較注重開放式的教學過程。在教材內容中設計了與各階段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調查研究、角色扮演、合作討論、對話創新等活動,激勵學生將生活閱歷轉為德育教育和法治教育資源。并學會在實踐探究中表達、反思、拓展,真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采取多樣化教學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對核心價值觀進行全面正確的認知和學習,落實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低年級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以良好習慣培養為主;中年級階段的教學目標則設定為道德觀念、法治意識和自主能力的培養;高年級教學目標更傾向于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探究、創新和創造的思維品質。教材內容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貫穿始終,這對培養學生文化素養有積極作用。可見,《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就滲透了德育教育。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
(一)合作交流,豐富思維品質
體驗是認知事物的過程,也是豐富思維品質的基礎。教師可以借助實際條件創設課堂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驗。同時以人為本,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以小組為單位,豐富學生的情感態度和思維品質。讓學生在體驗中感知德育思想,在合作中感受德育魅力,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逐漸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
比如,學生可以針對輿論新聞中的熱點在課堂上展開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如果是我會怎么做”“你認為他是對還是錯,為什么?”教師可以將課堂創設成為辯論課堂,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論點是該扶,反方論點為不該扶,由此讓學生展開辯論。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常識和親身體驗,結合學習的一些觀點知識,進行輿論點評,闡述自己的觀點及理由。面對“扶不扶”的問題,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視域還不是很全面,站在小學生角度考慮扶與不扶,顯然最能驗證人最基礎的意識。通過體驗參與,使學生將自己當做事件中的老人或者主人公,進而擁有更加豐富的情感思維,對整件事情的感知也就更加全面透徹。所以,體驗合作交流可以豐富學生的思維品質,并培養學生的基礎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
(二)創設情境樹立正確道德觀念
如何將看似理論性強的《道德與法治》課程落到實處呢?在教材創編的過程中,教育科研工作者就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所以,教材內容中以生動的插圖、活潑的對話和豐富的情境來構建符合小學生個體發展特點的課程教學情境。學生通過具象的課堂情境,更能夠體會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所以,教師要立足教材內容,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來創設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學習態度。
比如,在《我和我的家》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課前讓學生做好準備,在課堂開始的環節,讓學生分別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詳細介紹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并分享家庭生活中發生的趣事,這種互動交流的方式拉進了學生間的距離。這時教師可以播放《吉祥三寶》的歌曲,讓這次交流會更像是一個大家庭的聚會。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教師可以隨即設置有關的家庭作業。比如,回家給父母洗腳,并在下一節課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與父母的對話;給爺爺奶奶講故事分享爺爺奶奶給自己講過的故事等。這些拓展活動都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有效滲透了尊老愛幼、互相幫助、孝順父母的道德品質。再如,在《請幫我一下吧》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的圖畫和對話內容,在課堂上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教材中的角色,當然教師也可以按照學生的意愿增加角色,豐富故事內容。讓學生親身體驗“有困難需要幫助的迫切心情”和“幫助被人的溫暖”后,對見義勇為、熱心助人的道德品質認識更加深刻。通過立足教材內容創設更符合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學生能夠在體驗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在實踐中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
(三)自主評判,提升法治觀念
教育與生活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所以,《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應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和學生需求有機整合,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和感受。比如,感受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區乃至我們的祖國,我們現在的幸福是人們遵守秩序而得來的,而有秩序則來源于人的法治意識。通過借助實際生活案例,導入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法治觀念有更加真切地理解,進而對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有積極幫助。
比如,首先,在《假期有收獲》教學中,利用學生愛看動畫片的心理,導入《光頭強的假期》:如果這個光頭強跟我們一樣是小學生,有很多作業要完成,他在假期里并沒有按時完成作業,在開學前苦惱地生病了。“光頭強的假期快樂嗎?”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學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反差:假期的開心與開學前的惶恐,而這一切都是由于沒有合理的安排。讓學生初步地理解秩序、規則和目標實施的重要性。其次,通過《周末巧安排》這一課,讓學生對自己的周末生活進行安排,做一個計劃表,最后周一時學生自述計劃實施的過程與效果,讓學生互相交流。同時,通過《班級生活有規則》《大家排好隊》的課程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法治意識。這兩節課程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結合自己在校園中看到的實際例子進行教學。例如,“一次食堂的排隊”,通過教師的視角講述實際生活中的排隊故事,讓學生判斷其中主人公的對與錯,并談一談為什么。最后,結合實際生活教學《我愛家鄉山和水》《家鄉新變化》課程,借助多媒體播放改革開放以前的社會景象,讓學生感悟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同時,讓學生明白人民安居樂業也是由于具備正確的法治意識和道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