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花
摘 要:文章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中單元整合閱讀策略的應用,主要通過整合單元生字,進行簡單識字指導;整理單元課文,設置誦讀目的任務;單元文本對比,展開層次閱讀訓練;結合單元主題,實施課堂隨筆拓展四種途徑,對單元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徹底改變傳統一課一教形式,從而構建高效的閱讀課堂,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閱讀環境,促進學生的閱讀素養與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語文閱讀;單元整合閱讀策略;教學應用
一、 引言
在當前教育體制的持續改革下,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成為新時期的一種全新教學模式,并且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單元整合閱讀策略與閱讀方法其實是不一樣的。單元整合閱讀方法是小學語文單元整合教學下的主題式課外閱讀,是根據小學統編教材主題組合的特點,從單元主題出發,通過對教材內容進行構建與重新組合,引導全體小學生來閱讀共同主題下的一系列書籍,在同一單元主題的語境環境下,讓學生獲得情感熏陶、心智啟迪和審美教育的一種具體的方法。而閱讀策略則是對閱讀方法的綜合運用,閱讀策略的使用具有選擇性、靈活性和整合性特征。小學生要根據閱讀目的與文本材料的差異,適當地選擇不同的閱讀方法,并根據文本的需要靈活地調整閱讀方法,以達到閱讀的目的。
閱讀方法是在閱讀策略的范疇之內的,但閱讀策略不是閱讀方法的簡單疊加,閱讀策略對閱讀方法具有調控和指導的作用。因此,小學語文閱讀中應用單元整合閱讀策略,可以徹底改變傳統一課一教形式,而是將一個單元作為一個整體。在小學統編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課程中,“有目的地閱讀”是第三單元的教學重點,是統編教材六年級語文上冊比較重要的單元訓練內容。因此,科學合理地取舍教學內容,再適當添加課外閱讀內容以及課外閱讀訓練,為學生設置有效的閱讀策略,可以進一步實現學生閱讀能力與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 整合單元生字,進行簡單識字指導
在傳統的語文閱讀課堂之中,學生都是習慣于單篇課文的識字,很多時候一節課下來,學生只是記憶幾個生字,這樣學生的識字效率較低。因此,教師可以應用單元整合閱讀策略,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所有要求掌握的28個字生字,39個詞語,進行整合、分類,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教學前可以讓學生設計課前預習、合作學習、微課教學等形式,幫助學生快速高效地記憶生字,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識字水平,不斷豐富學生的識字量。這樣一來,學生既能瀏覽本單元的全部課文,標記出生字,又能借助字典,結合語境理解生字。學生能夠達到認生字、讀生字和寫生字的目的,這遠比學生單篇學習生字的效率要高。最終構建高效的語文識字課堂,為下節課學生快速地、有目的地學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三、 整合單元課文,設置誦讀目的任務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朗讀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環節,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能夠有感情、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對應的段落。因此,語文教師應用單元整合閱讀策略教學,就可以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進行整合,讓學生展開朗讀訓練。教師要根據單元主題把握文本的情感維度,引導學生在朗讀之中走進文本意境,去領悟文本的主旨與內涵,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朗讀水平。
同時,因為本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基本閱讀策略,形成運用閱讀策略的意識,成為積極閱讀者。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集中誦讀的訓練任務,給學生更多的思想啟迪,逐漸用朗讀代替逐篇的課文講解。如,《故宮博物院》這一課的篇幅比較長,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內開火車式的朗讀、分角色朗讀、比賽朗讀,最后讓學生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段落來朗讀,
分享自己通過朗讀后的收獲。這樣,不管優生還是后進生,基本上都能夠掌握主要講什么,從而掌握材料的內容是對故宮主體建筑進行了較為詳盡的介紹。
《竹節人》這篇課文中“玩竹節人”的段落,可以叫幾個誦讀比較好的學生,比賽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趣味來,讀出讓人身臨其境的味道來,讀出不由自主想一起玩竹節人的感覺來,而無關內容可以不讀。這樣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誦讀幾遍之后,學生基本解讀課文大意,掌握了課文的內涵,教師再適當地補充課文中學生遺漏的知識……以用讀代講的方式開展教學,可以促進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學習。
四、 單元文本對比,展開層次閱讀訓練
在小學語文閱讀中應用單元整合閱讀教學,教師就可以根據同類對比,對學生進行層次閱讀鑒賞訓練,鍛煉學生的閱讀水平與文學鑒賞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對比閱讀的機會,并且教給學生一定的對比閱讀技巧與方法。尤其是同類文本的對比閱讀,可以讓學生嘗試層次閱讀訓練,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逐漸拓展學生的閱讀深度與廣度,來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作為閱讀策略單元,這三篇課文閱讀的訓練重點不同,所以教師要注意這三篇課文的整合與利用,有層次感地教學課文,提升學生閱讀水平。
《竹節人》這篇課文是小學生第一次接觸“有目的地閱讀”訓練的開始,要求學生初步感受如何帶著不同的目的閱讀同一篇課文。閱讀的目的不同,需要選擇的閱讀段落不一樣,因此使用的閱讀方法也不一樣。《竹節人》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制作竹節人”“斗竹節人”“老師玩竹節人”這三件事,其中“制作竹節人”可以采用瀏覽閱讀法,也就是快速地閱讀,因為在課堂上沒有時間讓孩子們當場制作。而“斗竹節人”和“老師玩竹節人”可以采用研讀法,因為這才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地方,可以讓學生合作研讀,討論各種玩法。孩子們本來就對老師沒收竹節人心懷怨氣,但是一看到老師也玩得不亦樂乎之際,滿心的怨氣頓時煙消云散,很符合現在孩子們的心理。
對于《宇宙生命之謎》這篇課文,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如何就閱讀目的來選擇運用合適的閱讀方法。比如,要想知道除了地球之外,是否有適合生命生存的其他星球,除了認真閱讀本篇課文,還可以借助課外讀物來幫助學生了解,從而提高閱讀與教學的效率。《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為學生提供了一組非連續性的文本材料,著重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開展“有目的地閱讀”的實際訓練,然后小組內進行有目的地交流。如此一層一層訓練,學生會很快知道有目的的閱讀訓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