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芬雪
摘 要:從古至今,讀與寫就是語文教學的兩項基礎任務,但是有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將兩者分開講解,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專家提出要將讀與寫結合起來,通過深度結合,讓學生在理解閱讀文本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反之,學生具有熟練的寫作技巧也為閱讀學習提供幫助。為此,文章在文中對讀與寫的深度結合策略進行了詳細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讀與寫;深度結合
一、 引言
現階段語文教學中,存在一個不爭事實就是教學質量不理想,尤其是學生的寫作能力比較低。葉圣陶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問題并不在于成績一般還是優良,而在于成績到底有沒有……熟悉學生運用語文的情況就會知道,語文教學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成績。可見,寫作能力作為最能體現學生綜合素養的能力,其教學情況依然令人擔憂。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與方式,將讀與寫有效結合起來,讓小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同時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寫作能力。
二、 讀寫結合教學方法的基本理論
在語文教學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讀寫結合。閱讀就是說通過對文本進行閱讀學習其寫作技巧、寫作方式,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寫作則是通過作文練習將自己的情感及所掌握的寫作方法、語言詞匯表達出來,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在語文學習規律中,學生想要形成熟練的語言運用能力,熟悉語感、形成語言體系,就必須要完成理解、吸收、積累、運用這一過程。換句話說,閱讀就是知識吸收、積累的途徑;而寫作就是輸出、表達的途徑。這兩個途徑共同發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綜合素養。
三、 小學高段讀寫深度結合的策略
丁有寬曾提出:讀寫結合,事半功倍,讀寫分離,兩敗俱傷。閱讀與寫作之間相互扶持,相互幫助,閱讀是基礎,寫作是運用。這一觀點經過數位學者的論證,毋庸置疑。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搞清楚讀和寫之間的關系,掌握兩者深度結合的方法,利用文本資源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讀寫能力。具體來說,可以從內容與形式這兩個方面進行。
(一)內容:從文本內容回到語言表現
1. 審題度勢,探尋取題之奧妙
文章題目相當于眼睛,透過眼睛看到內心,其將文章的主旨、精神傳遞出來,并明確了寫作方向、對象與重點。文章題目就相當于一個路標,抓住題目并發揮其作用,可以為教學指明方向,讓學生快速、全面地理解文章思想與寫作意圖,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就像《窮人》這篇文章,除了題目以外,文中再也沒有出現一個“窮”字,這是為什么呢?雖然文中沒有“窮”字,但是在閱讀的時候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桑娜一家的貧窮,那這是如何體現的呢?通過引導學生尋找題目與文章之間的關聯點,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雖然窮人物質匱乏,但是他們的精神世界也非常豐富、偉大。又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文章,將課文所要表達的意思在題目中體現出來,并進行了詮釋。這樣不僅可以將文章內容表達出來,還可以將更深層次的精神情感傳達出來,讓學生在細讀中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提高自身的審題能力與寫作能力。
2. 斟字酌句,探尋遣詞造句之奧妙
文由句生,句由詞成。想要將自己的情感和意圖完整且有邏輯地表達出來,必須要善于遣詞造句。但是現階段小學生在寫作文中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語句簡單、詞不達意,為此,想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要提高其遣詞造句能力。
首先,要關注具有深遠意味的標點。在寫作中,標點除了發揮斷句作用,在情感表達上也具有極大功能,合理運用標點符號也能加深語句的含義,嚼出文字的真味。就像朱自清老先生說的,“體會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兒”。在《橋》這篇課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句號,如“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像一座山。”在這兩句話中,使用了六個“。”,我們在寫作中,多是最后一句話使用“。”,中間使用“、”或者“,”。第一句中“像潑。像倒”中間應該使用“、”,那作者為什么選擇使用“。”呢?通過深入分析,對比發現,使用“。”可以將山洪來的洶涌及老人的鎮定、冷靜更充分地凸顯出來,如果使用“、”或者“,”就無法將這種緊張的氣勢烘托出來,老人的人格魅力也就沒有這么突顯。
其次,對個性化的字詞進行關注。每個字、每個詞本沒有好與壞,而將它們定義為好詞或者壞詞的關鍵在于語境。就像在《桂花雨》這篇課文中,“搖”這個字可以說貫穿全文,其解釋了桂花雨是如何來的。如果將“搖”換成“晃”,就失去了“我”小時候搖桂花樹的快樂。為此,學生在寫作的時候,也要抓住一個關鍵詞,讓其貫穿全文,成為文章的“點綴”。
最后,關注違反常態的句段。有部分作者在寫作的時候,為了加重自己所表達的情感,經常會寫出一些違反常態的句段,而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必然會更加關注這段話,必能讀出不一樣的感覺。就拿《慈母情深》來說,文中第十九自然段“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雙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中出現了三個“我的母親”,并且每次都是跟在一句話的后邊,那么可不可以將其換到每句話的前邊呢?作者這樣寫的原因是什么?他主要想表達的內容是什么?經過探究以后發現,它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母親的每個動作都清楚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一遍一遍呼喚著“我的母親”,讓人感到心疼,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愧疚和心疼。
通過對這些遣詞造句的探索,讓學生發現語言規律,掌握其中奧秘,從而形成語文意識,提高自身遣詞造句的能力,為寫作添磚加瓦。
3. 理解結構,探尋謀篇布局之奧妙
在一篇文章中,謀篇布局至關重要。一篇文章即便內容再飽滿,立意再深刻,也需要通過結構表現出來,而好的結構則是合理、清晰、富有條理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關注結構設計,提高學生謀篇布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