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霞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新課標明確規定要培養并提升小學生的操作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應積極開展實驗教學。但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的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文章闡述了小學數學開展實驗教學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探討了利用數學實驗教學提升小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學生操作能力;培養策略
一、 前言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思維方面以具象思維為主,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在這一階段,培養他們動手操作的能力,能促使他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更直觀的感受,從而更快、更好地掌握相應的知識。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新課標的思想,不能單純地讓學生進行模仿,依靠模仿進行記憶,而是應該鼓勵、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實踐,并在實踐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二、 小學數學開展實驗教學的必要性
數學是小學教育領域的主要科目,是“雙基”課程之一,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當前小學數學知識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對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而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以具象思維為主,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數學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困難。隨著新課改的深化,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逐漸興起了實驗教學這一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學生根據教師設定的實驗方案,自己動手操作,進行探究實踐,在探究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最后進行總結和歸納,從而理解相應的數學概念,掌握解決數學問題的教學方式。這一教學模式源于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的構建主義:“知識來源于動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實驗教學的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實驗教學會促進小學生的發展,助力素質教育理念的落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實驗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會借助鄉土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操作,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借助熟悉的生活事物,更快、更好地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并掌握數學解題的方法與思路。
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實驗教學模式,還能發展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創新思維。比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圓》的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實驗,用相同長度的線段圍成不同的圖形,在哪種情況下,圖形的面積最大。在具體操作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再通過實驗的方式進行驗證,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還能有效提升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三、 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與學生操作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部分教師為了節省時間追趕進度,以便于預留更多的時間進行期末復習,往往不會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實踐操作,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導致學生逐漸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習慣,無法培養并提升自身的實踐操作能力。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很多教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加之準備工作沒有做好,在具體操作中無法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無法有效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甚至還有的教師因為沒有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設置實驗任務時,無形中增加了實驗操作的難度,使得學生實驗的過程充滿了疑問,也不利于學生對基本操作方法的掌握。此外,還有的教師一味依賴學校提供的教具,而不會自己制作教具,因此,可用于實踐操作的教具較少,也無法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實驗操作中親身體驗。因此,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 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與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實驗任務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想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而要想激發學生參與實驗的興趣,莫過于從學生們熟悉的生活事物入手,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實驗任務。眾所周知,小學生具有較強的直觀思維,對于具體形象的數學問題能夠很快理解,并建立直觀的表象。而且,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會發現,在遇到一些學生比較難以理解的概念或問題時,如果教師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實驗任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操作中進行直觀感知,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并記住這些概念、定義、定理和公式,效果遠比讓學生死記硬背強得多,而且這樣不但能有效培養并提升小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還能讓他們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章《百分數》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物,或是引導學生直接進行社會實踐,如讓學生了解樹木的成活率、種子的發芽率等百分數的實際應用,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方式,能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讓他們對于“百分數”產生感性的認識,能夠輕松地理解并掌握相應的新知識,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教師加強演示實驗教學
在小學數學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演示實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關系到學生后續自己實驗的成效,關系到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很少開展實驗教學,偶爾會開展一些演示實驗。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在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中,操作能力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要想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教師還應在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之前,進行演示實驗教學,讓學生了解實驗涉及的工具及實驗目的,并初步掌握實驗步驟及應注意事項。此外,在具體的實驗操作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在學生中巡查,這樣當學生遇到問題時,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他們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行為,保證實驗操作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二章《圓柱和圓錐》中“圓柱的表面積”的內容后,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設計并制作一些圓柱形的實物模型。在學生制作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圓柱實物模型制作的過程:先畫出圓柱的底面與側面的展開示意圖,然后再沿著示意圖剪下來進行拼貼,制成圓柱實物模型。最后引導學生通過想一想、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和貼一貼的方式,制作出他們了解的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各種不同類型的圓柱形模型,如油桶、水桶、口杯等。甚至還有的學生將圓柱模型與其他的圖形拼貼在一起,制作出了“火箭”“電視塔”以及“寺廟佛塔”等實物模型。教師通過演示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動手操作,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幫助他們養成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并有效拓展他們的思維。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