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棟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新課程的改革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優化課堂模式來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熱情,提高課堂效果。筆者通過闡述支架式教學模式對初中數學的重要作用及其發展策略,旨在發揮學生在課堂的關鍵作用,培養初中生自主解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實用型的人才,希望該模式對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支架式教學;初中數學;新課改;借鑒意義
一、 引言
“支架式教學”是指為學習者構建知識的框架,借助框架學習者能深入探究知識,牢固地掌握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同學對數學都提不起興趣,覺得枯燥乏味,除了公式就是計算,而之所以學數學就是為了考試能夠考高分,換言之,為什么學生會排斥數學,除了數學的學科性質外,還與教師的教學方法有很大關系。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往往更注重學習成績,缺乏對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意識,如果能在課上采取“支架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那么課堂效率將會得到大大提高。
二、 支架式教學模式的概念
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國內的應用較少,相關的理論研究內容也不夠豐富,國外的研究將支架式教學定義為提高學生思維模式和框架,這樣的一種框架能夠幫助學生對問題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因此在對支架式教學時,要把相對復雜的問題進行分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支架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學生使用支架式的思維模式,對問題進行自主深入地探究,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解決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支架的幫助下,學生的認知結構得到發展,思維得到進一步提升,由以往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從而達到熟練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良好效果,學生熟練掌握知識之后,把支架去掉,這就是支架的作用。
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克服傳統教學的弊端,讓學生和教師的地位更加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支架式教學中師生之間是相互平等、共同促進的。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教師為學生設置不同的教學情境,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進行自我探索,從而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支架式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教師和學生都要共同參與,教師通過引導,設置好支架的結構,為學生做好引導和示范,然后把支架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去主導支架,教師再慢慢退出。
三、 當前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應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師對支架式教學模式理解不透徹
教師在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時,應該先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等到學生掌握了支架式方法之后,再自主地進行探究學習。但是很多教師對于支架式教學模式理解得不夠清楚,在構建支架的過程中,以自己為主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發揮,支架式教學模式的作用就得不到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降低。
(二)教師無法顧及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
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或者學習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師在構建知識框架的時候很難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者無法制定出滿足學生需求的框架,可能會造成框架的設計不合理,部分問題的設置超出了學生的認識范圍,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難度,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初中數學課堂中具體實施支架式教學模式的辦法
(一)合理的教學支架要結合教學的目標進行制定
開展支架式的教學活動,首先要按照教學目標,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支架,支架作為一種教學方式,能把知識更好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增長知識。支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為基礎,教師進行編制和策劃的,依據教學內容進行框架設計的,為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且主動思考習慣的教學手段。傳統的上課形式是以老師講課為主,沒有給學生提供自我學習和探究的空間,而支架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出發點去進行教案設計,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在學習的過程中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的自主性也得到加強,以往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課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提升。
(二)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
按照教學目標,設置教學的知識框架。一般來說,框架包含問題框架、工具框架、實例框架、圖表框架等。教師在設置框架時,除了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框架類型,還要結合學生的認識能力,保證框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教師在搭建框架的時候要考慮到哪些因素呢,首先是教學目標、內容是什么?學生的基礎和水平怎么樣?學生已經具備的能力和欠缺的能力有哪些?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有哪些等,掌握這些內容之后,才能構建出科學合理的框架。
例如,教師在講解關于“相似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首先要準備好一個三角形、一個放大鏡、一把尺子,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去測量三角形各邊的長度和內角的角度,再測量放大鏡下三角形的長度和內角的度數,最后把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找出真實的三角形和放大三角形之間的異同,最后得出三角形相似的結論和概念。在進行框架搭建的時候,我們可以分成三個環節進行,第一個環節是學生動手測量實際三角形和放大鏡下三角形的各邊長度、內角的角度,并做好數據的記錄;第二是比較兩個三角形的角度、長度之間的異同之處,找出規律;第三是引入相似圖形的概念,將知識進一步拓展。通過層層遞進,學生一步一步地明確相似圖形之間的概念,從而牢固地掌握知識。
(三)設定相關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
初中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其目的在于讓學生能熟練掌握數學知識,并且能運用好這些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者把課堂內容遷移到日常生活中來,不僅只是停留在課堂教學上,把課堂和生活情境結合起來,課堂的知識熟練運用到生活中,培養實用型人才。
例如,教師在講解“隨機事件和概率”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拼圖的游戲,在一個盒子里面放入兩個三角形的七巧板、一個方形的七巧板,利用七巧板來拼成圖形,讓同學們去嘗試一共能拼出多少種圖形。有的同學可以利用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方形的七巧板拼出一個房子的形狀,還有的同學利用兩個三角形拼出一個方形,將學生的拼圖結果做好數據記錄,最后得出拼出房子的人數遠遠大于拼出方形的人數,這中間是存在一個概率的問題。通過情境創設和游戲化的方式,讓學生在互動的氛圍中學到知識,能力也得到了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