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君
摘 要:初中階段的化學知識源于現實生活,最終也必定會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將生活化內容有效的融入進去,把授課內容和現實生活緊密的結合起來,只有如此,才可以讓學生完全掌握化學課程的知識,并且還能夠讓他們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獲得提升。真正提高授課質量。文章就生活化視角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視角;初中化學;教學策略
眾所周知,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知識。所以,在新課程改革的大環境下,初中階段的化學老師就應該在授課內容中融入一定的生活化內容,以此營造出活躍放松的氛圍,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真正達成化學教學的生活化目的,讓學生可以感受到化學課程的魅力,進而為他們后續階段的發展鋪墊牢固的基礎。所以,文章首先對初中階段開展生活化教學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然后給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初中化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一、 初中化學教學融入生活化的原因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
在初中階段的化學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符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更加提倡把授課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的結合起來,以此讓學生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尋找到各科知識的影子。將課本內容和實際生活聯系到一起,學生可以真正感受到知識的重要性,而不是摒棄生活來開展枯燥乏味的教學活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推行素質教育和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等方面依舊具有可行性。所以,在初中階段的化學課堂上,教師就一定要把現實生活和教學活動整合起來,真正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除了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可以為初中階段化學教學生活化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以外,“建構主義學習理念”同樣可以證明,在初中化學課堂上開展生活化教學有著高度的可行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西方各國教育學家以及心理學家,在不斷的實踐中歸納出的經驗。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并不僅僅是一種對現實事物的客觀反映,而是讓廣大群眾在對現實生活進行探索、分析與了解的環節中,慢慢出現的個人想法與觀點,同時這部分觀點與想法還會隨著本人對世界的了解而出現相應的變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加提倡教學活動需要以自主探究性、情景創設式、合作學習式以及學習支架式這四種方式來達成。此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創設式的學習主要就是為所有學生構建一個更加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或者是貼近于現實生活的情境中,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同時還能夠在整個情境中慢慢增強自己的分析能力與理解能力,讓自己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和技能。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興趣才是學生最佳的教師,初中學生盡管早已經歷了長時間的學習,但是他們的特點仍舊是愛玩愛鬧,他們不喜歡以往枯燥乏味的灌輸式教學方式。所以,教師就應該對此種情況有一個明確的了解,將生活化內容有效的融入進初中階段的化學教學中,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他們對化學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再加上教師并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特點等等給予高度的注重,在教學的環節中仍舊是將自己當作課堂的主體,這就導致學生只能被動的聽講,卻無法集中注意力將目光投在教師的身上,從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逐漸的下降,嚴重的情況,還會讓他們對化學課程產生強烈的厭惡和反感。這就要求教師徹底轉變自己以往的授課思想,將生活化元素和授課內容進行整合,以此來激發所有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只有如此,才可以為他們后續階段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 生活化視角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策略
(一)開展生活化實驗,讓學生進行深度感知
實驗活動在化學課堂上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理論性知識的講解和驗證都要利用實驗來達成,這正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依據。所以,教師一定要掙脫以往教學思維的禁錮,嘗試著把實驗設備、實驗活動和現實生活有效的結合起來。在開展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用現實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物品來取代專業的儀器設備,如此,就能夠帶給學生更大的沖擊,還可以讓學生對此種實驗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在無形之中將化學問題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比如,在對溶解現象進行研究的時候,教師就能夠預先準備好大量的蔗糖,或者是食用鹽等等材料,并將其注入水中,然后讓學生對溶解過程進行細致的觀察,并提問:“為什么有一些飲料的味道十分濃厚?有一些飲料的味道卻非常淡呢?”此種問題必定會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興趣,從而讓他們知道每一種物質都自己的溶解度。除了此種溶解實驗以外,燃燒實驗和滅火實驗等等都和現實生活有著尤為密切的關系,而對這部分生活化實驗進行完善和優化,就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探究意識、創新意識甚至是試驗意識。若是某部分實驗無法在課堂上為學生演示,教師就需要讓學生在閑暇時間,或者是在家中利用觸手可及的材料自己完成實驗,把整個實驗的過程與結果細致的記錄下來,這不僅可以讓實驗活動自然而然的回歸到生活中,還可以讓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等獲得提升。
(二)搜集周圍資源,拓展教學資料
教材只是開展教學的案例和基礎。教師還能夠從學生的現實生活開始著手,尋找到具有豐富價值的材料。而作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材料,其必定會讓學生對其產生深刻的印象,進而讓他們對化學知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所以,教師就需要充分的應用教材,第一時間對授課內容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此來不斷拓展化學課程的教材資料。比如,若是想讓學生對二氧化碳的相關知識完全掌握,教師就要提出問題:“大家都喝過碳酸類的飲料,而在飲料劇烈晃動以后,將蓋子打開時,飲料和泡沫全都會不斷的涌出來,有哪位學生見過此種場景?你知道這當中的原理嗎?你在喝碳酸飲料的時候有怎樣的感覺呢?”等等。此種問題和現實生活有著尤為密切的關系,但學生卻往往并沒有對此種情況產生探究的欲望,那么教師在提出這部分問題以后,必然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讓他們想要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真正尋找到問題的答案。此時,教師就需要制定一個包含碳酸飲料與飲料瓶的實驗內容:將橡皮帽替換為礦泉水瓶,將可樂制作成密封的狀態,插入一根管子,并劇烈的晃動礦泉水瓶,收集整個瓶子內的所有二氧化碳。把導管順利的導入進充斥著透明石灰水與紫色液體的試管中,讓學生對實驗中的現象與結果進行細致的觀察。接著把正在燃燒的火柴投入到充斥著二氧化碳的水瓶中。最后,將所有蠟燭點燃,將其放置在燒杯的不同層上,逐漸把二氧化碳傾倒在整個燒杯中,讓學生再對實驗情況和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反應現象和實驗儀器的幫助,就可以讓學生真正掌握本堂課的學習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