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摘 要: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小學生心智發展不夠成熟,正處于思維力和學習力形成的初級階段,學生如果學會如何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學習知識,就能夠提升學習效果。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以學定教”的策略,力求發揮“以學定教”的實際作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以學定教”;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0-0047-02
引 言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教學模式等不斷創新,并且已經獲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給予“以學定教”充分的重視,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
一、合理運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創造自由表達空間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模式,對教師的綜合素質及教學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應做到不斷進行自主學習,增強自身教學語言的趣味性和課堂教學的生動性,提高課堂活躍度;在提問的過程中要注重從生活的角度出發,設計符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認知特點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1]。另一方面,在設計教案的過程中,教師要合理優化數學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根據小學生的實際特點,巧妙設置懸念,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要加強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合作學習奠定基礎。同時,這樣的教學模式能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具實用性、靈動性和開放性[2]。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軸對稱圖形的窗花,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比如,這些窗花有什么樣的特點?這些窗花有什么相同之處?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軸對稱圖形呢?等等。
二、結合小組合作學習,營造自主學習的積極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具有積極作用,是實踐“以學定教”理念的有效教學手段。實施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首先,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性格特點,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基本原則,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分成幾個小組[3];其次,根據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效分析學生學情,合理設計實際教學流程;最后,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效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結合教學預案的設置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小組內將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促使學生獲得更好的情感體驗[4]。
三、組織開展差異性課堂教學,充分落實因材施教理念
小學生雖然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是學生之間已經出現較為明顯的差異。每位學生的生長環境都是不同的,其實際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學習習慣等都存在差異。因此,教師應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在做到“以學定教”的同時,充分落實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5]。教師可以實施差異性課堂教學,首先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學習成績等,然后將學生科學、合理地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優等生,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第二個層次為中等生,占總人數的百分之四十;第三個層次為后進生,占總人數的百分之三十。之后,教師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差異性課堂教學[6]。例如,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對于第一個層次的學生可以提出較難的問題,注重拓展,提高能力;對于第二個層次的學生可以提出中等難度的問題,注重理解,調動思維;對于第三個層次的學生可以提出基礎性問題,注重興趣,建立信心。
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學科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及抽象性,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這意味著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會感受到一定的難度,進而降低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將抽象性及邏輯性強的數學知識以直觀的、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同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學生注意力更加集中,進而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7]。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其他教學手段開展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廣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動手操作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動手操作來掌握數學知識;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數學游戲活動,通過游戲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做到寓教于樂;還可以通過有效的賞識和激勵,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高。
五、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促使學生敢于、樂于思考
教與學是雙向、平等、協同的。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通常情況下,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性,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聽從什么。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數學學科是一門對思維非常重視的學科,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就不能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8]。因此,為了落實素質教育,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在以人為本教學理念的基礎上開展數學教學,使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敢于、樂于思考。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教師可以結合知識架構精心設計、開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活動,如帶領學生制作三角形、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三角形等。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為學生布置開放性作業,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