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妹 吳文茂
摘 要: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便于地理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創新優化。教師應結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帶給學生良好的教育熏陶,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素質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文章探討中學地理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策略,以提高地理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關鍵詞:中學地理;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質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4-0098-02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推動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學地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直將考試成績作為衡量教學水平的唯一標準,重理論、輕實踐,在教學中難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面對新時代教學改革的相關要求,教師應結合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帶給學生良好的教育熏陶,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素質能力得到全面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理教學資源
1.愛國主義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價值取向、道德情操、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等內容,還有教育技術和文學藝術等內容,與地理教學聯系較為密切,對于構建高效的中學地理課堂有著積極作用。愛祖國、愛家鄉,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源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更是中學地理教學中努力企及的深層次素養目標。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樹立文化自信、教學自信,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傳承給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滲透到各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與自豪感。
2.仁愛思想內容
仁愛是儒家的思想核心,從對父母的敬愛之心開始,去感受他人需求,力求構建和諧社會。仁愛思想是人與人的和諧共處,人與自然界的和諧共生,是新課程標準核心素養目標人地協調觀的體現。中學地理教材涉及很多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當以仁愛思想為基,以人地協調觀為本,積極引導學生交流、表達,實現更高層面的探究。例如,福清天寶陂是綿延千年的治水智慧工程,集引水灌溉、排洪排澇和蓄淡拒咸于一體,體現了古人治水中的仁愛思想。教師要將仁愛思想滲透至日常的地理課堂中,鼓勵學生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或其他生命物質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會愛人、愛地球,這不僅能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還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3.道法自然內容
道法自然強調遵循客觀規律辦事,人類在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活動中,有著明確的地域空間。在一定的地域空間中,自然界的各要素存在著整體性,也存在著一定的承載力。在中學地理教材中,城市規劃、資源開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問題,都體現著道法自然的理念。例如,2021年6月獲批的“福州都市圈發展規劃”,旨在推動福州與周邊城市協調聯動,促進都市圈整體發展。在中學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思考問題,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將道法自然理念落實到實處,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懂得依據規律辦事,助力現代社會發展。
二、中學地理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1.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有效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個首要前提是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梳理、歸納、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并將其厚植于地理教學,除了需要教師具有過硬教學能力外,還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
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方法可以是繼續教育,定期組織他們參加傳統文化相關的培訓和學習。培訓過程重在結合學科特點以及可以滲透的傳統文化進行備課,在課堂上展示,由其他教師評價分析。這樣不僅可以提升教師教學和挖掘教學資源的能力,幫助教師更合理有效地掌握教學方法,還可以讓教師更進一步地感受和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地理教學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經驗。提升教師傳統文化素養的方法還可以是教師的日常自我提升,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多閱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書籍,不斷豐富自我。學校或是區域學科教研組可以組織一些讀書會,讓地理教師在讀書會上交流思想,傳遞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有機結合的認識與感悟。
2.推動教學方法多樣化
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個體等存在差異,實施的地理教學方法同樣存在差異。教師要想構建高效地理課堂,優化教學各個環節,就應以核心素養目標為根基,尊重學生個體差異,靈活處理教學內容,徹底打破“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束縛,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依據學生個性統籌并建立全過程“生本式”課堂,全方位喚醒學生內心的求知欲、表達欲、創新欲。其中,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勢促進教學方法革新是優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渠道。新課程標準所強調的情境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皆需要綜合考量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情境,設計教學活動。
例如,在講解常見的天氣系統、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的二十四節氣農諺以及農民播種視頻。這些生動形象的圖文、視頻信息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向學生傳達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加深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又如,在講解地域文化與城鄉景觀時,有條件的學校,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傳統民居,觀察當地的建筑結構,尋找老物件,探尋建筑奧秘,用真實的經歷與體驗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意識。
3.充分利用網絡平臺
在教育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多樣化便攜式的電子設備的普及應用,各種形式的網絡平臺迅速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快捷通道。中學地理教師應廣泛涉獵網絡平臺中呈現出的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甄別篩選出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即時聊天、語音、圖片、動畫、視頻和文字等形式傳播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學習資源,逐步有機整合傳統文化與地理知識,進一步拓寬其覆蓋范圍。
例如,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教學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預習,分享一些比較好的地理學習的自媒體教輔公眾號資源。比如,微信平臺上的“星球研究所”公眾號以圖文信息介紹自然地理、區域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知識,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知識。類似的公眾號還有“三維地圖看世界”,從區域性角度分析某地的人文情況。這些教輔資源能有效補充地理課堂教學的不足。基于網絡平臺獲取與傳播資源、互動學習,將原本枯燥的內容生動化,不僅可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還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對于構建高效地理課堂意義深遠。
綜上所述,中學地理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需要將立德樹人擺在首位,綜合各種措施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運用多平臺多方式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地理相關聯的內容,統籌地理課堂教學各環節,創設更加生動的課堂,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高效學習知識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月娟.利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學政史地,2020(01).
[2]陳偉.利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J].高考,2019(11).
[3]王海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分析[J].考試與評價,2018(08).
[4]朱貴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