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焱
摘 要:合唱訓練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高中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針對高中音樂教學中開展合唱訓練的策略進行探究,分析合唱訓練的意義,指出合唱訓練存在的問題,從應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音樂認知、融入動作教學、重視基礎訓練四個方面闡述合唱訓練的策略,以期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關鍵詞:高中教育;音樂教學;合唱訓練;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2-0122-02
高中階段,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音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放松心情、陶冶情操,使學生能夠樂觀積極地面對生活和學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合唱訓練在高中音樂教育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文章以此為切入點,對合唱訓練進行探究與分析,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高中音樂教學合唱訓練的重要意義
首先,高中音樂教學中的合唱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在合唱訓練中,學生之間互相配合,合唱部分要做到齊唱,并且能夠及時變化演唱方式。例如,在合唱訓練中,通過齊唱、輪唱、二聲部以及三聲部和聲等方式進行訓練,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發揮音樂教學的育人功能。
其次,合唱訓練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合唱訓練在音樂教學中屬于難點,讓學生控制好每一個音準,達到整體的合唱良好效果,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對學生的音樂學習以及節奏掌握有積極的幫助。
最后,合唱訓練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在合唱訓練中,基礎薄弱的學生可以在教師的耐心指導下,掌握正確的合唱方法,完整地演唱,感受成功的喜悅,在音樂學習中更加主動、積極。
二、高中音樂教學合唱訓練存在的問題
1.教學觀念較為陳舊
部分高中只注重主科的教學,對于音樂教學并沒有正確的認識,存在急功近利的教學思想,甚至將音樂課程取締,全部換成主科課程,導致很多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缺乏興趣,對音樂知識掌握得較少,藝術修養缺失。同時,一些教師認為音樂教學就是教學生唱歌,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即可,沒有考慮到根據學生的需求創新教學活動,缺乏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合唱訓練中不能將歌曲情感很好地表現出來,不能體現集體主義精神,失去音樂合唱教學的意義。
2.教學形式單一
在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形式,采用滿堂灌的形式展開教學,教學方法單一、僵化,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合唱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機械化的訓練,難以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對于音樂教材沒有進行深入探究,只是單純地講述音樂歌曲,對于音樂創造者以及作品背景和深層內涵都沒有闡述出來,學生很難對作品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會導致很多學生認為音樂學習是枯燥乏味的,從而沒有積極的學習態度,最終導致音樂教學整體水平下降,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高中音樂教學合唱訓練的策略
1.應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積極性
合唱訓練,能夠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學習需求,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和演唱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豐富教學形式,創新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了解到音樂教學的意義,從而能夠放松心情,提高審美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合唱的片段,讓學生先進行欣賞,然后分析合唱的技巧,并且跟隨視頻一起合唱,投入到作品中,找到共鳴之處。
例如,在教學《祖國頌》《同一首歌》等歌曲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混合合唱和童聲合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讓學生進行探討,兩首歌曲的不同點體現在什么地方,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深入了解,更好地在合唱中體現出作品的意境。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長吟朗誦,通過氣息訓練讓學生掌握循環呼吸的方法,更好地在合唱中體現出作品的意境。
2.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認知,提升音樂素養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自身要不斷學習,提高音樂素養,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內容。在合唱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認知,讓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情感內涵以及風格特點,可以讓學生先欣賞作品,然后對作品進行分析,考驗學生對作品的欣賞能力,這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例如,在教學合唱作品《贊歌》時,教師先讓學生欣賞歌曲,然后圍繞作品的創作背景設計一些相關的問題,鼓勵學生積極作答,接下來為學生講解歌曲體現的民族風格,讓學生對蒙古族文化習俗有一定的了解。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舞蹈史詩《東方紅》的視頻,使學生對歌曲內容理解得更為深刻,對音樂的認知能力和音樂素養得到提升。
3.融入動作教學,增強合唱的表現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并且表達出作品的內涵,教師可以在合唱訓練中加入相應的動作,增強音樂的表現力,提升合唱水平。在教學中,教師首先選擇難度適中的歌曲,避免因演唱難度高而導致學生掌握不好,喪失自信心。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喜好有一定的了解,盡量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歌曲進行訓練,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訓練中,將音樂節奏與肢體動作完美結合,彰顯作品的表現力以及音樂的魅力。
例如,在《蟋蟀與蜘蛛》合唱教學中,采用擬人化的方式對內容進行剖析,并且給內容設計一些肢體動作,在唱到:“叫人火冒三丈”的時候,可以用雙手叉腰的動作展示情感,從而增強合唱的效果。在合唱中增加動作,可以讓學生對作品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于學生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達到更完美的效果。
4.重視基礎訓練,提高合唱水平
學生在合唱訓練中要想達到良好的效果,必須要具備扎實的基本功,這樣才能運用正確的方式進行演唱,從而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為將來的音樂學習和欣賞奠定良好的基礎。首先要做好呼吸訓練,在開始訓練之前,教師要帶領學生做放松動作,讓學生保持站立的姿勢做呼吸練習,感受氣息的上升和下沉,增強氣息的平衡性,讓學生學會用丹田氣發聲,這樣能夠使氣息更穩,避免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對氣息進行調控是學生要掌握的基礎能力,也是訓練中的關鍵,呼吸訓練能為歌曲演唱打好基礎。此外,對于音準訓練中的重點,教師可以通過使用鋼琴等樂器輔助教學,讓學生對音準有一定的概念,從而能夠在合唱保證高水平的音準,防止影響到合唱的效果。
綜上所述,合唱作為一種高雅的聲樂表演藝術形式 ,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可見,合唱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同時還能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享受到音樂的寧靜和美好,使學生能夠帶著激情投入到學習中,全面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個人品德、價值觀、團隊合作精神。
參考文獻:
[1]袁丁.解析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合唱訓練的開展策略[J].北方音樂,2020(08).
[2]黃文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音樂教學的創新機制[J].當代音樂,2020(01).
[3]莫模江.新課改下高中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探討[J].戲劇之家,2019(23).
[4]袁萍.新課改下如何優化高中音樂課堂的合唱教學[J].黃河之聲,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