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金



【摘要】良好的行為習慣可讓人終生受益。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意識形成及成長發育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促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為今后的學習和成長產生積極作用;而《弟子規》作為我國傳統的文化的經典著作,具有很好的德育學習價值,將其融入到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弟子規;行為習慣;“三位一體”策略研究
《廣州市從化區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指導意見(試行)》(簡稱《指導意見》)從道德品質、學業發展、身心健康和興趣特長四大方面,分解成有夢有愛、遵紀守規、誠信友善、文明有禮等24項指標,還給每項指標制訂了相應的行為習慣要求。由此可見,好習慣讓人終身受益。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正如教育家葉圣陶所說:“人要是各種好習慣都養成了,我們的教育目的就達到了。”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方法與途徑是多種多樣的,筆者就以學習力行《弟子規》為抓手,著重對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行培養,從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該書以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完美人格塑造的基本常識和素養教育的代表性途徑,以其罕見的系統性和操作性,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觀園里的一部重要著作。全書共分為五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法則,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導學生如何做人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特別是針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和道德養成有很大的助力作用。
如何借助《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來培育學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筆者就此進行探討和實踐。
一、打造《弟子規》文化墻,凸顯育人環境
校園文化建設所產生的育人作用已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可和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大力推崇。俗話說:“環境造就人。”適宜的文化氛圍,優美的校園環境,不僅體現出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蘊,對學生的身心發展也會起到良好的調劑作用,進而影響熏陶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從而起到積極的賦能作用。
為了更好地培育學生,營造育人的文化氛圍,凸顯育人環境,學校打造多處的《弟子規》墻體文化,把《弟子規》全篇及六大版塊詳解在文化墻上呈現。在學校功能區也凸顯部分《弟子規》的內容,如:
廁所:便溺回,輒凈手。
樓梯:寬轉彎,勿觸棱。
書柜:讀看畢,還原處。
室外:凡是人,皆須愛。
校園:步從容,立端正。
教室:幾案潔、筆硯正。
在學校的教學樓每一層走廊,張貼名人名言經典精華語錄。在課室的宣傳欄上也凸顯《弟子規》。課間,當學生在校園來回走動時,一抬頭就可以看見《弟子規》,自己的一言一行皆有規范;學校還利用校園廣播對《弟子規》《論語》等進行宣讀和解說;電子屏幕每天滾動播放《弟子規》。這樣,校園處處有《弟子規》,處處有教育,極大地營造了學習國學經典的氛圍。同時,全面開展學習力行《弟子規》的活動,加深理解,使學生受到中華文化經典的熏陶,懂得何為榮、何為辱、何為君子、何為小人,恪守做人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這樣,校園處處有教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漸漸了解《弟子規》,進而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
二、師生齊誦共讀《弟子規》,做到知之而后行
《弟子規》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師生剛接觸之時,不容易理解和背誦,而誦讀則是以背誦與理解為基礎。通過誦讀《弟子規》,學生先感知《弟子規》,再細讀內容,做到“知之”。“知之”是外部行為,用“知之”來內化后指導而行之,這樣的學習會更有效果。為充分發揮出《弟子規》所具有的教育引導作用,教師需以身作則,帶頭誦讀,學生以教師為榜樣。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誦讀興趣。教師則以示范引領,多種形式的誦讀活動來增強《弟子規》在學生中的影響力,加深學生對《弟子規》的理解,做到知之而后行,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例如,學校可利用升國旗時“國旗下的講話”進行全體師生誦讀《弟子規》活動。教師還可以利用晨讀、課前三分鐘和上學放學排隊時誦讀《弟子規》等,在全校師生積極行動起來,逐漸形成人人誦讀的良好發展態勢。“經讀千遍,其義自見。”學生讀得多了,自然就能背誦下來,懂得“入則孝”就是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百善孝為先”,這就是做人的根本;懂得“出則悌”主要講兄長要愛護弟妹,作為弟妹也要懂得恭敬兄姐……在師生們的齊誦共讀下,懂得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對規范自己言行習慣的重要意義。
三、《弟子規》與思政課有機結合,促進外規內化
單靠誦讀來達到理解《弟子規》是不全面的,學校還應專門設置課程來講解《弟子規》,讓學生理解更透徹,這樣更能促使學生外規內化,使《弟子規》成為師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導航儀。《弟子規》進課堂,與思政課相結合,是再適合不過的了。我們知道,“人之初,性本善”,這時要“蒙以養正,圣功也”。小學生就像一張白紙,需要正確引導和精心栽培方能一直“性本善”。近年來,學校開設了思政課,(下轉第40版)? ? ? ? ? ? (上接第39版)它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弟子規》中許多觀點與思政課教材是一致,而《弟子規》的可操作性更強。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弟子規》這本德育讀本,形成課程,與思政課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授課的一部分,充分發揮兩者的德育功能。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思政課教學設計,摒棄說教與強行灌輸,結合實際例子來講解,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可通過網絡資源平臺和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弟子規》的動畫,讓學生結合書中的文字對其進行解讀;可以讓學生根據理解選取《弟子規》中感興趣的內容自導自演小品或者小組合作演繹《弟子規》,然后互相交流、互相評價,加深對《弟子規》的理解;也可以就《弟子規》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如,“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放在現代還要照著做嗎?諸如此類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分析問題的內涵,了解問題的本質,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對《弟子規》的內容進行有效內化,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