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賢



【摘要】本文以小學中年級的多元英語作業為例,探討多元英語作業對學生思維品質發展的作用。通過分析,發現多元英語作業除了是課堂知識的延伸之外,更能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它對學生思維品質有著促進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英語;多元英語作業;思維品質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創造、美和游戲的鮮艷色彩,那它就能成為孩子們深感興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為解決布置的作業出現的各種弊端,筆者進行了多元英語作業的嘗試。多元英語作業——即是形式多元、從多個維度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自然進入深度學習的英語作業。它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又能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的要求,且能促進學生深入進行思考、有效地掌握知識。在教學中,筆者進行了課后多元作業的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抄”出新花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傳統教學中,當教學完新單詞或語音課后,布置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抄寫和背誦的作業。這種單調、乏味的作業確實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說是引發學生內心的學習需要,進而發展思維能力了。為此,布置作業時,筆者在傳統的抄寫的基礎上,別出心裁地為學生設計了以下幾種“漏空抄寫”的多元作業。
“漏空抄寫”要求把單詞中相應的字母漏空,然后在下一節課堂上同桌之間進行交換作業,一個大聲朗讀,另一個來填充。“漏空抄寫”有四種形式:一是首字母或是末字母的漏空;二是元音字母的漏空;三是字母組合的漏空;四是自由漏空。如圖1所示的自由漏空:
“漏空抄寫”比傳統的抄寫更受學生的歡迎。在寫作業的過程中,學生從剛開始的機械性抄寫作業,到后來有意識的“漏空字母”抄寫、課堂上的聽音填寫字母。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在認知單詞的基礎上,換位思考,從一個出題者的角度去思考、回憶這些單詞的結構、辨析單詞中各字母的發音。實際上,學生的思維已經發生了轉變:他們從機械性的整體記憶發展到對單詞“形”的有意識的觀察,進而提升到對單詞中的字母“形”與“音”的對應關系的分析。這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
二、“繪”聲“繪”演,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人們在學習語言的實踐中,總是“先入后出”即先吸收,后表達:當學生“聽”的訓練達到一定量的時候,“說”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通過聽、說、讀獲取信息,學生的思維活動無處不在:他們的觀察、感知等心智活動正在同步進行,當學生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做作業的過程,就可以發展他們的比較、分析、推斷等思維能力。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 3 Weather的第四課時時,布置多元作業,如,聽天氣預報錄音,填寫天氣表,思考并回答問題。聽力材料如下:Good morning. Here's the world weather. It's warm and windy in New York. It's hot and sunny in Sydney. It's cold and sunny in Toronto. It's cold and cloudy in London. Thank you. Good bye.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 (如圖2)
作業旨在考查學生對天氣、城市單詞的“音”“形”的觀察、記憶;最后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思考,能不能根據已給出的各國城市的天氣,對中國北京的天氣進行推斷。
三、分門別類,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習某個知識點,教師習慣于先講解,再舉例說明,然后做大量的作業,以此鞏固所學知識。我們不否認這種演繹方法在教學中的作用,但只使用或過多使用演繹手段都不利于學生分析、歸納能力的發展。為彌補不足,可以反其道行之,不忙于給出結論,先讓學生體驗大量語言結構或該結構所表達的功能意義,在學生有一定感性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概括、歸納該語言的特點。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 2 What time is it?時,筆者沒特意地講解it's time to 和it's time for的? 區別,教學完B let's learn 后,布置了如圖3的多元作業,作業要求:先理解作業題目,再讀第二單元的課文,然后仔細做題,完成后再思考:it's time to 和it's time for 有何區別,有何聯系?學生的思維活動:讀題目,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這兩個目標句型的結構;做題,學生會無意識地對it's time to 和it's time for兩個句型進行拆分并加以分析;最后填寫,學生會根據前面的觀察、分析,對目標詞組進行分類。顯而易見,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鍛煉。
在學習字母的初期,學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語言現象(如圖4)。如,學生對于印刷體a與e、g與y、v與y、M與w等容易混淆,那么,教師可通過“找不同”的練習,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異同,得出個準確的答案。
四、梳理知識,巧用mind map,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思維導圖(mind map)是一種通過充分發揮發散思維來進行有效學習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式作業把豐富的色彩和多變的圖形引用到作業中,讓學生自由創作自己的作業,使單詞作業具有更強的趣味性。學生可利用思維導圖把單詞與單詞之間的關聯用線條和顏色繪制出來,使散亂的詞匯形成知識脈絡,重現單詞知識結構,構建詞匯知識體系。制作思維導圖是一種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活動。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Unit 3 Weather時,筆者布置了mind map作業:根據中心詞weather展開想象,創造mind map。事實證明,中心詞weather就像是一個支點,學生的想象力就是那個蘊含無窮力量的杠桿。如下圖5,學生在已有知識(天氣單詞)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把天氣與季節關聯在一起,通過畫天氣的圖示,發現了這些天氣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制作思維導圖的整個過程,其實是學生的思維創新和語言實踐的過程。在這里,既促進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也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
枯燥無趣的抄抄寫寫、機械重復的讀讀背背等傳統作業形式,已經不足以承載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重任,應向多元化作業轉變:以學生為中心,從單元總目標出發,有意識、有計劃、有側重地精心設計多元英語作業,用多元作業來調整學生的知識架構,讓課外作業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并通過學生的交流,提升思維品質,提高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徐浩,屈凌云.聚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2]圣四紅.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復習中的運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9(18):49-50.
[3]魯子問.英語教育促進思維品質發展的內涵與可能[J].英語教師,2016,16(5):6-12.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