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松
[摘 要] 教師應充分發揮游戲在語文教學中的功能,積極打造充滿智趣的語文課堂,給學生營造自由、平等、溫馨的語文實踐活動氛圍,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創造性,在積極的活動參與和活動創造中,智慧學習,張揚個性,樂觀成長。
[關鍵詞] 小學語文;游戲精神;智慧成長;核心素養
喜歡游戲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孩子能通過游戲認識、了解周圍的世界,運用游戲與人交往。因此,教學工作者需要契合孩子喜歡玩游戲的心理特點,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希臘語里的“游戲”和“教育”兩個詞的詞根相同,都有“兒童活動”之意。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兒童的一切活動都帶著游戲的元素,散發著游戲的快樂。成尚榮指出:“兒童總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們有他們的觀察方式、思維方式、解釋方式和表達方式。”我們的教育要尊重兒童的思維,順應兒童的思維,在理解兒童思維的基礎上,給他們和諧、自然的引領。
筆者認為,充分發揮“游戲精神”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影響,以“游戲”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筆者通過發掘文本中的游戲元素,設計游戲化的導學板塊,讓兒童在游戲中,實現精神自成長,發展語用能力。
一、還原文本的游戲意味
對于作者來說,他們的文字創作本身就充滿著游戲的意味。作家三毛曾直言她的寫作“就是一種游戲”。即便是歷史上出名的“苦吟詩人”賈島,他“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文字的游戲。葉圣陶寫的《荷花》一文,同樣源于游戲的角度,折射出兒童多彩的世界。
因此,我們不妨以兒童的視角,還原文本的游戲意味,和兒童一起感受游戲般多姿多彩的生活體驗,體會游戲般的語言表達形式,這樣可以輕松發展他們的精神文化素養,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立德樹人。
比如安徒生童話《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五課),故事以不安分的、總想走出去的豌豆為主人公,作者假想出它們被一個孩子當成玩具槍的子彈分別被射出,繼而自然想象出它們各自的命運,并重點突出了最后一粒豌豆以自己平和的心態,不斷地成長,感染、激勵一個小女孩與疾病斗爭,漸漸恢復健康的美好主題。整個情節自然、流暢,非常符合兒童的游戲體驗,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得到一種滿足感、愉悅感,品味優秀作品的文學魅力,激發自己創作童話故事的愿望。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會提問”,旨在培養學生質疑和思考的能力。不同課文有著不同的特點,它們也應該承載著各自不同的教學任務和體驗。因此,面對這篇課文,筆者沒有立即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會提問”,將這個有著豐富游戲意味的故事視作“教學的例子”,而是通過“我來講一講其中印象最深的部分”活動,讓學生反復品味,在游戲情境中提升自我提取信息、交流感受的能力,并體會獲得成功的喜悅。隨后筆者以提問的方式,比如,“故事中的豌豆分別有著怎樣的愿望?”“它們被小男孩當作子彈射出后分別有了怎樣的經歷?”“豌豆苗的成長為什么能治好小女孩的病?”讓他們感受提出問題對于講好故事而言,有怎樣的幫助,從而樹立學生的提問意識。
二、創設兒童喜愛的游戲
師生對話的課堂教學方式是我們語文閱讀交流時最常用的。一問一答,看起來似乎是以問題激發學生思考、體驗,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感悟,積累語言材料,內化表達方式,其實,學生的學仍是被動的。此時,學生揣摩老師心思的精力,遠大于花在文本閱讀上的精力。
教師還可以圍繞課堂學習目標,創設一些兒童喜愛的游戲,以多樣化的游戲形式來吸引學生,讓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發現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比如教師在教學《爬山虎的腳》(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十課)時,設計了“拼一拼”“演一演”的游戲,讓學生在讀懂文本、還原畫面、圖文對照中,感知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
(一)拼一拼
課文第二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滿墻生機勃勃的爬山虎,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你能把它們拼出來嗎?筆者準備了電子繪圖軟件,拿出沒有上色的葉子拼圖,然后讓學生自己上色,自由排列這些葉子,并運用文本的語言,說明自己這樣做的依據是什么。這樣,學生在拼圖游戲中,邊玩邊思考,邊讀邊說,享受著最大的活動自由。當他們拼出葉尖兒齊齊向下、緊貼著墻面、排列均勻、緊密而不重疊的畫面時,不由得被這樣的美驚住了。“一順兒”“綠得新鮮”“鋪”“均勻”“重疊”“不留空隙”“一陣風拂過”“漾起波紋”等原本陌生的詞語,在拼圖游戲中也變得更容易理解了。
(二)演一演
“你讀到的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爬滿了墻壁的?把你自己假想成那片積極向上的葉子,來給大家演一演爬的過程。”面對這樣的游戲,學生興致高漲。為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潛心閱讀文本,準確提取文本信息,融入自己表演的劇本,筆者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在小組內成員的互相補充、互相糾正、互相啟發下,讓每個人真正參與實踐。然后,教師挑選若干名學生到講臺上來演示爬山虎吸住墻面的情景,在一次又一次的摘抄、復述中,學生理解了爬山虎“爬”的過程,感悟和積累了準確、形象的寫作方法,掌握了仔細觀察的方法。
受傳統理念的影響,教師總是習慣以講授和灌輸的方式滲透知識。這種將學生置于被動接受地位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機械地記憶或被動地背誦。只有將教學內容設置在具體的語言活動中,讓學生收獲真實的體驗之后,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所設置的游戲化學習活動,應注重讓學生在操作中,鍛煉文本解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單元語文要素也在展示、交流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落實。
三、發展積極的游戲精神
席勒說:“人只有在游戲中才是真正的人。”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將學生培養成完整的人。通過游戲化教學,我們不僅營造了一種寬松、活潑、有趣的氛圍,還讓學生會玩、能玩、敢玩、樂玩,激活學生內在的認知思維,還能鼓勵學生大膽釋放心中獨特而張揚的游戲天賦,發揚他們身上積極的游戲精神。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會成為創造性的可持續性活動。
比如閱讀《蟋蟀的住宅》(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十一課)時,筆者讓學生思考:“這篇課文,你打算推薦大家怎么來讀?”學生立刻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我打算邀請同桌跟我一起讀,我讀一句,她讀下一句,我再接著讀……”“我們小組四個人打算一小節一小節地讀,誰讀得好,就獎勵他再讀一個自然段。”“我們想請我們小組的朗讀高手讀,她讀一句,我們跟著有感情地讀一句。”“我們也是小組讀,每個人自己默讀,然后大家一起來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比一比誰的收獲最多。”
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的主意很多,游戲的方式和游戲的競賽特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且,這些完全出自個人愛好的做法,對于提升學生的課文閱讀效果,肯定要比教師“一刀切”的朗讀方式靈活、有效得多。德國哲學家康德說:“每一種活動不是一種勞作,就是一種游戲。”沒有辛勤勞作壓力的游戲,讓閱讀活動少了一些功利,多了幾分樂趣;少了一些壓力,多了一些自由。這些在游戲中創造的能力,定然會給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帶來積極的影響,讓他們不斷形成變苦為樂的游戲精神。
總之,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融入游戲精神,既符合兒童的天性,又能讓學生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成為彼此的伙伴,語文的智趣在游戲中得到充分彰顯,兒童的生命之花也絢爛綻放。
參考文獻
[1]陳亞燕.探究小學語文閱讀寫作的契合路徑[J].教育界,2020(44):93-94.
[2]周俏雯.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字理教學的方法創新研究[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20(4):17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