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鳳
摘 要:文章主要以試論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為重點進行闡述。首先分析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作用,其次介紹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與提問原則,最后從巧妙布設問題,緊抓問題主旨、布設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圍繞學生好奇心理,在關鍵位置設置疑問、靈活提出疑問,體現提問方式的多樣性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提高語文教師提問有效性的相關途徑,旨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課堂教學;教師提問;有效性
一、 引言
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教學模式,提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備受歡迎,此種教學模式適應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條件需求,可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占據的主體地位。諸多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師在教學期間,意識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能夠保證教學質量,若教師最大化地發揮課堂提問優勢,對新課改下語文教學發展是有重要作用的。然而課堂提問過程中依舊表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需要教師深入思考和關注,切合實際地推動高年級語文教學進程。
二、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問的作用
(一)教師提問便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
對小學階段的高年級語文教學,教師圍繞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啟迪學生思維,組織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和其他學生的幫助下,總結與歸納知識點,迅速得到問題答案,解答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的相關問題。學生不只是能夠溫故而知新,還能夠接觸新的知識。在回答問題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和了解。站在問題分類的視角下,不管是具備參考性的問題還是具備展示性的問題,均能夠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使得學生的思維可以發散。
(二)教師提問便于學生主動思考
語文高年級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需要組織學生回憶之前現有的知識,接下來把新知識和舊知識整合起來,構建完整的語文知識結構體系。高質量的語文課堂對學生的發展起到積極影響,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思考與學習,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能充分地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影響學生語言思維能力的培養。啟發式教學方法,通過提問的方式組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在思考之后準確地傳達心中所想。這樣不只是體現提問過程的啟發性與綜合性,還可凸顯問題的參考性以及展示性,幫助學生更多地把語文知識和日常生活關聯起來,拓展學生學習視野。
(三)教師提問便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如果學生對語文課堂學習產生強烈的熱情,就能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獲取良好的學習體驗。比如在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提出問題,若學生產生強烈的興趣,就能夠自主發揮主觀能動性,敏捷地運用思維,不間斷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缺少問題解決的熱情,自然而然地會降低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注重問題情境的巧妙創設,而不是單一地給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熱情的驅使下,學生自主構建語文知識,得到理想的學習成績。
(四)教師提問便于提高學生學習信心
在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還要強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學習擁有的信心,不只會影響學習效果,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心理發展。學習期間,自信心給學生提供動力來源,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完成學習目標,不斷提升與完善自我。然而不只是學生自己,社會文化環境也影響著學生學習信心的培養,尤其是社會環境、家長因素和教師因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組織班級內所有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顧及每一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還要注重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肯定,立足于啟發性教學原則和耐心與學生交流,加強學生學習信心,獲得學習成就。
三、 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與提問原則
(一)教師提問存在的問題
對于現階段語文高年級課堂提問,表現出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教師沒有對學生充分鼓勵,學生參與問題解決的主動性不高。由于小學生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需要得到教師更多的鼓勵和引導。可是部分語文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僅僅會夸獎回答正確的學生,沒有及時對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耐心指導,也沒有對沒有回答問題的學生進行鼓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內心生成挫敗感。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語文教師提問效率的提高。其次是教師淡化學生成長的差異性,在長時間的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小學階段的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能夠和教師交流互動的學生比較固定。主要是由于高年級語文的教學內容難度比較大,一些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有些吃力,因此在教師提問過程中能夠迅速做出問題答案的學生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是教師尚未關注小學生成長的差異性,在涉及問題時難以保證科學性,造成教師提問轉變為教師和固定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況,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加入師生互動環節,影響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理念的實施。最后是學生主體地位凸顯的不夠顯著,大多數教師總會在提出問題之后,要求學生直接思考,尚未顧及小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的疑問。如果學生無法全方位掌握問題的本質和內涵,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學生思考問題出現方向偏離的現象,難以真正地掌握問題解決技巧,影響教學提問有效性的增強。
(二)高年級教師提問的原則
首先是鼓勵性原則,站在教育心理學角度,皮格馬利翁效應主要是教師期望的可以促使學生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成長,針對有效教學產生積極影響。小學階段的高年級語文教學在教學實踐中要積極地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機制,在提問之前,全方位鼓勵學生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在提問之后,及時鼓勵回答錯誤的學生或者沒有參與回答活動的學生,為有效性的教師提問奠定扎實基礎。其次是差異性原則,高年級語文教師應該關注教師提問的差異性,由于每個學生均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在年齡的增長過程中,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和學習能力,與此同時男學生與女學生在思考問題過程中,也表現出思維習慣的差異性。所以教師應以差異性原則為基礎,結合學生學習情況設計問題,保證問題難度適當,體現問題設計的難度梯度性給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比如教師給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布置問題難度大的內容,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針對學習能力不佳的同學,教師可結合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點提出難度一般的問題,使得學生鞏固知識點與提升技能。對學困生,教師要給學生布置簡單的問題,也就是說在提問之前思考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與針對性,提高學生知識技能與素養。最后是主體性,新課改視角強調學生在課堂上占據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擁有獨立意義的人,還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發揮自身引導者職能與組織者職能,設計的問題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學習動力。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肯定,就會從心靈深處樹立學習意識,吸取更多的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