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華
摘 要:良好的讀書習慣影響學生的一生,是學生的終身財富,讀書的益處以及如何指導學生閱讀是語文教師應該深知和熟知的?;诖?,文章從讀書的益處、讀書方法等方面進行淺談。
關鍵詞:閱讀習慣;閱讀方法;閱讀環境;師生互動
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良好的閱讀習慣則尤為重要,它是學生一生的財富。著名作家麥家說過:“讀書的長度是需要鍛煉的,當你每天多增加一點閱讀量,你自然會習慣,你的人生就會慢慢變得厚實,你的內心就會變得生動、善良、細膩、美好。”即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閱讀,是無論男女老少都值得養成的一個好習慣,到底閱讀有哪些益處呢?
激發學生的語言能力與交際能力。一個幾乎不愛閱讀的學生,他的語言能力就會差,如此一來,學生的交際能力會很弱,即使學生是個小話癆,那么他的語言也僅局限于無重點的絮叨,因為語言能力差,學生就會越發的不愛與人溝通,時間久了,學生變得沉默甚至寡言木訥。多讀書的學生,接觸各種文章內容,會思考書中人物的言語、行為,思考能力、解讀能力得到培養的同時,表達能力自然就得以提升了。不愛讀書的學生,語言能力相對就會差,表達內容有限從而影響交際能力,愛讀書的學生所接觸的層面就會廣,在與人交談時不至于畏手畏腳胸無點墨。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通過有效的溝通與交流,便可激發及培養良好的交際能力。
開拓學生的視野。每個學生在閱讀之前都如一張白紙,他們都有一顆渴望獲取新知識的心,所以在學生進入閱讀的世界以后,他們從繪本到童詩童話,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風土人情到動物世界,從文學作品到詩歌小說,暢游在書海里的。
學生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還增強思維能力。同時學生思維的廣博性、深刻性、靈活性和邏輯性得到顯著提高。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大量的閱讀不但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知識的儲備和閱讀能力。有了大量的儲備學生在習作的過程中,需要的時候就會有案可查、有跡可循、有感而發、有話可寫。正因為有了大量閱讀的積累,
學生從中學到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并能把這些方法和技巧轉化成能力,用來提高自身的水平。
由此可見,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引導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這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那如何進行引導,筆者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淺談。
一、 字詞句訓練,讓學生有一個堅實基礎
字詞句是串聯起一篇文章的顆顆珍珠,只有把每顆珍珠打磨好,才可以領略到這篇文章的耀眼光芒。掌握一定的字詞句知識,是發展閱讀的重要基礎。在實際教學中應把字詞句的積累與運用有機結合起來,不僅僅是寫在積累本上,還要應用于平時的說話與習作之中。在不同的情景之中詞語有不同的含義,從而加深學生理解,拓寬學生閱讀的角度與思維的寬度。筆者現在擔任一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學生的識字量是不多的。筆者引導學生每天積累兩個生字,可以是自己讀書時遇到的,可以是同學之間交流獲得的,也可以是教師上課提到的等各種途徑,只要是自己原來不知道的都可以記錄在積累本上,數量不多。日積月累,時間久了,自然而然識字量在不知不覺間就增長了,而且也養成良好的積累習慣,學生記得輕松,教師教得輕松,而且為閱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 教給閱讀方法,讓學生愛上閱讀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方法就像是指路明燈,有了它,閱讀之路更清晰、更通暢、更長遠。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預習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低年級段學生還不會預習,則應教給他們預習方法:(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邊讀邊思考,能較準確地說出文章的主要內容:(3)借助工具書解決有困難的詞語;(4)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按這樣的步驟帶著學生學幾篇文章,學生基本就掌握了學習的方法與步驟,并且在平時的學習中加以鍛煉,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增高,預習的要求也相應提高,實踐過程中,筆者會讓學生利用手中的預習卡來測試自己對文本的掌握程度,通過同桌間的互幫互助、小組間的交流探討等等形式,做到由扶到放。課前充分的準備,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也為閱讀創造了條件,學生可以把這種閱讀的方法應用于自己的閱讀之中,這樣可以更好地走進文本,提高閱讀的速度、質量,避免盲目無目的。
上好精讀課,以課內帶課外,課本中每個單元都有訓練重點,有計劃地教授學生閱讀方法,如:抓“人物語言動作描寫”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及品質;抓“細節描寫”感悟以“小”見“大”的魅力;抓“心理描寫”感悟人物內心及性格。同時學校也可以開設閱讀與表達課,精心設計教學內容,選取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內容進行教學,讓閱讀與生活實踐的表達相結合,更接近生活,使閱讀更有價值,使課堂更有意義。讓學生逐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逐漸讓學生形成自己的閱讀風格并愛上閱讀。
三、 創造機會,讓學生給他人講收獲或朗讀
朗讀,是將無聲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是一種重要及經常的訓練方法,朗讀教學實質上是一種技能的訓練。首先要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筛鶕昙墶W情、教材特點規定每節課的朗讀時間,并在同桌、小組間監督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
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要留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對朗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節功能。精心設計問題,讓煩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讀。然后,調動全體學生參與朗讀訓練,必須想方設法調動全體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別是低段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持續時間短,單調的閱讀方法只會使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適當地創設情境氣氛讓學生愿讀、樂讀、爭著讀。朗讀作為一種有聲音的語言藝術,對于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而言至關重要,朗讀的水平會直接影響一名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低。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需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循循善誘,精心設計語文朗讀的教學方案,使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充分體會到朗讀的樂趣,感受到朗讀的魅力,從不讀到愿讀,從愿讀到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