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達
摘 要:文章針對“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內容、價值、構建以及優(yōu)化分別展開闡述,希望借此能對未來高中地理學科教育的優(yōu)化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模式;構建路徑
一、 引言
高中地理作為一門人文性相對比較強的學科,也是當下高中教育中比較容易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學科。在這一背景下,為了進一步凸顯高中地理學科教育的優(yōu)勢,“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出現(xiàn)在高中地理教學環(huán)節(jié)。大量研究表明,正確的應用“互動合作”教學模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所以,下文就將針對高中地理學科教育中“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進行闡述。
二、 “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概述
“互動合作”,是近幾年教育改革中反復提及的詞匯,而“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則是基于“互動合作”上延伸出的一種教學新模式。在這一模式應用的背景下,高中課堂上傳統(tǒng)的角色定位被打破,教師不再掌握高中課堂唯一的“話語權”,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被逐步地表現(xiàn)出來,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趨近平等。所以,可以認為“互動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能滿足當代教育雙主體理論的教學模式,也是未來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新趨勢。
三、 “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中應用的價值
結合以往高中物理課程的特點,文章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高中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在這一課程中運用的價值表現(xiàn)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能為教師、學生營造更好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們參與學習的興趣。相對于傳統(tǒng)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轉化傳統(tǒng)高中地理課堂的氛圍,讓學生們在一個相對更民主、更自由的氛圍中探究地理知識,進而滿足當代高中生地理學習的個性化需求,收獲更好的高中地理教學效果。
第二,能“強迫”教師、學生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根本上推動中國教育的發(fā)展。教育的發(fā)展不僅需要學校、教師的參與,也需要學生這一受教育主體的積極參與。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也能進一步提高教師、學生在地理研究層面的綜合能力,從而達成助力高中地理學科發(fā)展的目標。
第三,能凸顯高中地理學科的人文特色,為未來學生自主參與地理知識的研究打下扎實基礎。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應用能為學生呈現(xiàn)更多有關生活的地理知識,從而凸顯這一學科教育的人文特色,降低學生學習這一科目的難度,同時收獲更好的高中地理學科教學效果。
四、 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
(一)從教材內容出發(fā),明確互動合作的目標
明確“互動合作”教學模式構建的目標是確保這一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應用的根本。所以,在構建“互動合作”教學模式的第一步,教師就應從不同階段高中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興趣度出發(fā),構建符合高中生地理學習情況的教學目標,以此指導后續(xù)教學模式的進行,收獲更好的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高中地理“人口的變化”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從“新高考”中有關這一問題的考查、教學側重點出發(fā),將“人口數(shù)量、空間的變化”“人口的合理容量”等問題設計為這一課程上學生互動合作、課堂探究的側重點,以此幫助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學習這一課程內容,并在互動合作中收獲對這一課程知識更進一步地理解。
(二)從多元模式出發(fā),提高互動合作的趣味
在明確高中地理教學中“互動合作”教學模式應用的目標后,教師就應著眼于課堂上互動合作模式的趣味性、系統(tǒng)性予以改變,借此更進一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合作的積極性,收獲更好的課堂互動合作教學效果。
首先,教師可以將項目教學的思維落實到“互動合作”教學中,根據(jù)學生對課程主題的不同思路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項目研究小組,讓學生們在以小組形式研究項目的過程中碰撞思維、深化理解,以此收獲更有效的“互動合作”教學成效。比如,在講解高中地理“行星地球”問題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圍繞“地球”問題自選側重進行研究(如,可以選擇探究地球的特性、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等),并在學生選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側重后,將相同側重方向的學生組成一個小組,以此確保其學習、互動的目標一致,達成以興趣驅動互動合作的目標。
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分享交流互動合作成果的平臺,讓學生們將自己項目互動合作的成果分享給其他人,以此讓學生們在分享、交流中收獲對高中地理知識進一步的理解、感受,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高中地理“行星地球”內容時,教師們就可以在學生完成有關地球項目不同問題的研究后,為學生設計一堂“匯報課”,讓學生們模仿老師的方式將他們對“地球”問題的研究結果呈現(xiàn)給其他學生,憑借“以學教學”的方式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收獲更好的“互動合作”教學效果。需要注意,在這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需要隨時關注學生們的研究進展,并在學生完成分享后對學生研究的成果進行總結、分享,以此確保交流、分享的全面性。
(三)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凸顯地理學科生活性
地理學科作為一門生活的學科,高中地理教材中蘊含的地理生活知識也相對比較多,所以,在后續(xù)高中地理“互動合作”教學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們就應將高中地理問題與學生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融通在一起,凸顯高中地理知識生活性的同時深化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的理解,以此凸顯“互動合作”教學模式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應用的價值。
首先,在應用“互動合作”教學模式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尋找生活中與高中地理知識有關的案例,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感悟,進而收獲更真實的地理研究,強化學生的地理理解、分析能力,為后續(xù)學生高考打下扎實基礎。比如,在講解高中地理“地理環(huán)境與區(qū)域發(fā)展”知識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生活化的案例(如,家在上海的小王因公司業(yè)務拓展需要前往甘肅生活一段時間,但在甘肅住了幾個禮拜后,小王發(fā)現(xiàn)甘肅地區(qū)的各項發(fā)展都遠不如上海地區(qū),你能用地理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解釋這一現(xiàn)象么?),以此幫助學生將自己學習到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