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珍
摘 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下,人們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這體現出了中國教育事業在21世紀以來的突飛猛進。隨著新課改提倡的素質教育,先進的教學觀念以及先進的教學手段如雨后春筍,開始在中國各地教育領域內生根發芽,生命課堂正是基于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核心能力的宏觀宗旨而提倡出來的一種重要的教學理念。生命課堂注重對學生的人文關心,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效果出眾,從小學生命課堂當前反應的現狀中入手,結合先進理念,開始推及小學生命課堂的實踐路徑研究,這在當下具有不可小覷的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生命課堂;路徑
一、 引言
生命課堂的提出對于我國教育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標志性作用。科學的教學觀念注重以人為本,將學生作為課堂的本體,教師在課堂中則起到引導性的作用,生命課堂正是在此規范的教學觀念下被提出的一種先進的授課方式,或者稱其為一種更科學、有效的新時期授課理念。生命課堂強調對于學生個性的尊重,將學生視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小學生命課堂的有效構建,不僅能夠切實地幫助學生的身心發展,使其成長為一個個有思想、有擔當的社會性個體。與此同時,小學階段的生命課堂也將推動初高中生命課堂的合理構建,逐漸扭轉一直被詬病的“應試教育”現狀。從此說來,從小學生命課堂構建的始末著手探析,必將對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
二、 目前小學生命課堂的應用現狀
盡管在宏觀的教育宗旨下,各地教育部門都在努力宣傳生命課堂走入小學校園,但實際情況卻依然暴露出了一些問題。當下現狀中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倘若不能盡快得到妥善的解決,那么,小學生命課堂的合理落實定會大受挫折,無法引起良好的實踐反響。其現狀中反映出的最明顯的問題,首先源自于規范性的缺失,從小學課堂的課程類別設計中可知,小學期間的課程是比較豐富多彩的,除了主科語文、數學、英語以外,還開設道德與法治、微機、體育課等小科課程,而生命課堂實際上屬于一種宏觀宗旨,對于眾多科目的教學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目前小學在生命課程的實踐方面,僅僅將其歸類于像語文、道德與法治等課程才可以開展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這顯然是一種錯誤,另一些學校在這個問題上,即便理解了生命教育課程能應用于所有科目的教學工作這一核心觀點,但實際授課時也缺少規范性的指導,效果難以提升。此外,還有來自教師教學手段上的問題,生命教育的核心觀念應引申出教學手段的靈活性與多變性,教學的重心也發生了從教師到學生的重要遷移,但是,這在目前仍是缺少的。現階段小學生命課堂呈現出的諸多問題,總體反映出的是當前階段的生命教育尚且停留在簡單的形式模仿或形式學習上,缺少對小學生命課堂實踐需要滿足的核心要素的充分認識,因此,若想從根本上改善現狀,對生命課堂需滿足的核心要素進行分析理解是極其必要的。
三、 小學生命課堂實踐的核心要素
(一)規范性
小學生命課堂的合理構建,首要滿足的是規范性的要素。規范性要素指的是,應對小學生命課堂的定義、注意事項能圍繞在核心的多項重要事宜,建立一個完備、系統的認知,確保能對生命課堂建立一個系統、規范的認識,并在教學經驗中反復揣摩生命課堂的深刻內涵,以此作為前提,才可保障小學生命課堂合理開展。生命課堂的定義是指,教學方式關注學生個體生命,尊重個體生命的發展與成長規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始終秉持著尊重和賞識個體的基本原則,運用的教學方法,相對來說,也要更多地結合學生的氣質、面貌做靈活的調整,總之,生命課堂的規范性要素約束著以人為本、尊重個體天性的基本原則,圍繞著這一核心原則展開教學工作,效果也自然會正向發展。
(二)廣泛性
小學生命課堂倘若要長久發展,必須滿足廣泛性的基本要素。的確,像語文、道德與法治這一類型課程,又或者是美術、音樂這一類型課程,因為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開展生命教育課程時,的確更有優勢,然而,生命課堂并不是針對某一具體科目,也并不是針對某一類型的科目,它對應的是一種先覺的教學觀念,適用于所有學科,甚至所有的學習階段。因此開展生命課堂的過程中,也要使其超越狹隘的、個別的舒適教學區,不斷普及延伸,直至應用于所有學科的教學工作,以此實現廣泛性要素的需求,規范性要素是確保生命課堂在最初能否順利開展的一項重要因素,而廣泛性要素則是生命課堂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的、具有明顯推動性作用的基本需求。
(三)包容性
生命課堂在實踐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需要得以滿足的基本要素,即為包容性要素。包容性要素要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盡量用更多溫和的、有包容性色彩的教學策略,生命課堂的宏觀宗旨指出,學生是有發展潛能的個體,也是正處于發展中的個體,在教學與指導工作中,應當尊重學生天性,做到一定程度的包容。包容不僅僅包括耐心,耐心是包容性要素下的一個重要方向之一,但并不是全部,包容性教學要求教師從主動性方向上鍛煉學生在課程中的實際參與,主觀掌握諸如賞識教育機制這樣,有顯著性地提升學生主管參與的教學策略,包容性的因素,實際上是確保生命課堂在創立、開展、推進進程中,能否得以長期久存的一個重要指標。
四、 從理論課探索小學生命課堂的實踐路徑
(一)生命課堂理念與理論課知識層次的融合
生命課堂若想在小學教學文化中生根發芽、歷久彌新,必須要在基本要素的嚴格遵守下實現層層遞進。首先是對于像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這一類別的“理論類型”課程,具體的教學方法應當是,各個科目根據學科特色、校園指導以及學生實際所需進行綜合性的設計,每一個科目的授課教師,都要結合所授課程及生命課堂理念,做到及時的調整、完善。就語文科目來說,比如部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書中,《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程,結合生命課堂的教學理念,授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層層遞進的進行分析,除卻文學素養外的授課講解以外,也應當引導學生的共情體驗,同情便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情感,在面對弱小無助時會被自然激發,教師結合生命課堂理念,可以引導同學說出自己對這則故事的感悟,以此完成共情體驗的升華,這便是生命課堂的一種體現。除此之外,以數學科目為例,部編版一年級數學教材中,有認識物體這一模塊的授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