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由此可見,閱讀、整本書閱讀、整班性閱讀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筆者在班級中開展閱讀,借助了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圖形工具——思維導圖。本文以思維導圖為中心,列舉了它在繪本的閱讀課、名著的閱讀指導課和閱讀的分享交流課中的運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維導圖;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04-0061-02
引 言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其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將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1]。
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積淀學生人文底蘊、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閱讀能力的提升,思維導圖是很棒的輔助工具。其實,學生在閱讀一些精彩片段時,他們的思維框架已經呼之欲出了,他們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其中的多項進行增減組合,形成適合這個故事的主干和分支。這便是最淺顯的思維導圖在閱讀中的呈現。思維導圖不僅僅是一種視覺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具備了這種思維方式,學生在進行自主閱讀時,能自覺地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故事脈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思維導圖進行閱讀,筆者開展了整班性閱讀,讓學生共讀整本的書。下面,筆者以繪本的閱讀課、名著的閱讀指導課和閱讀的分享交流課為例,來談一談思維導圖的運用。
一、思維導圖,導出繪本外的畫面
在班內開展整班性閱讀,繪本是第一步。在學生眼中,繪本圖畫簡單易懂、文字精練。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閱讀材料,繪本圖畫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純文本閱讀的局限性,非常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但基于本班學生的閱讀基礎較差,一些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文學作品不一定能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筆者首先選擇了繪本閱讀。筆者也喜歡看著每一頁的情節,期待著下一頁的驚喜。筆者想象著和自己的學生捧著同一本繪本進行閱讀的場景,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但如果就這樣簡簡單單翻一遍,不做任何的思考與后期加工,那么繪本的意義將會隨著故事的結束而終止。一次有目的、有思考的精讀,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遠遠勝過泛泛的略讀。因此,筆者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以繪本《晴朗的一天》為例。五分鐘時間內,學生就已經瀏覽完第一遍了。筆者讓學生繼續進行第二遍閱讀,并深入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文字中出現的關鍵詞。學生的腦海中有了這樣一個關系鏈:小狐貍為了拿回尾巴,不得不四處求助,找奶牛要牛奶,而奶牛要青草,草原要溪水,溪水要罐子……姑娘要珠子……商人要雞蛋……母雞要谷子……磨坊主最后給了小狐貍谷子。然后小狐貍再一樣一樣地換回它要的東西,一系列交換下來,最終把牛奶還給了老婆婆。老婆婆也給狐貍重新縫上了尾巴。到這里,對這本繪本的閱讀還沒有結束。這時,筆者讓學生進行第三次閱讀,出示一張流程圖,請學生排列它需要交換的東西。流程圖,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描述了一件事情的發展順序和內在邏輯關系。
學生完成流程圖后,模仿狐貍的口氣訴說自己的交換要求。最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狐貍每進行一次交換,都要提到上一個交換理由和上上一個交換理由及再上上上一個理由……隨著交換的不斷進行,理由就變得越來越長。講到最后一個時,一位男同學幾乎是不停頓地一口氣講完那些理由。在這三個不同層次的閱讀中,學生對繪本的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思維導圖以流程圖的形式在學生的心中扎根,但流程圖并不是我們閱讀的終極目標。在完成流程圖之后,筆者讓學生自己設計繪制思維導圖,但不用按照筆者提供的那些流程圖、氣泡圖、橋狀圖、樹狀圖來進行繪制,畢竟思維導圖只是一種工具,或者說,只是一種理念,而學生的思考才是最重要的。筆者告訴學生,書中什么最吸引你,你就可以由此展開你的思維,開啟你的閱讀。在筆者收到的這些思維導圖中,有一幅特別精美,它是以狐貍為中心,向四周發散,小狐貍和每個人物的互動、所要交換的東西,都通過箭頭簡潔明了地標示了出來。可見,通過思維導圖的輔助作用,學生能逐漸養成閱讀時思考的習慣,提升讀后分析、比較、歸納、創新等思維能力。
二、思維導圖,導出名著中的語文味
《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文學名著閱讀的指導,必須以新的課程標準為依據,科學、高效地踐行新課程理念。統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老先生強調:“讓中小學生多讀名著非常重要,這不只是語文學科的需要,也是為學生的一生‘打底子的需要。”名著一般比較厚,而由于時代背景差異或民族文化差異,加上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遠,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濃。因此,教師必須以興趣為先導,針對學生的已有基礎來設計讀書活動,找到讓學生愉快地走進名著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高年級學生來說,教師如果直接給學生布置讀書任務,恐怕收效甚微。
例如,在接到名著《西游記》閱讀展示課的任務時,筆者圍繞閱讀的推進苦思冥想數月,終于找到了閱讀課的范式:課前讓學生充分收集相關資料,課堂上組織小組討論。筆者以為,課堂上學生能說能讀、能唱能演,課堂一定會熱鬧而精彩。但后來筆者又進行了反思,這熱鬧的背后是什么?是浮躁,是淺薄,沒有了語文味。偶然翻閱到了江狄龍老師的作文課《讀西游學構思》,課例中的支架寫作教學令筆者醍醐灌頂。這些詞在筆者腦中盤旋:構思、支架結構……在臨近上課前十天,筆者推翻了原有的教學設計,圍繞思維導圖重新設計教案。整節課就一個主角——思維導圖。要想突破這一重難點,筆者首先要改變原有的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學生是隨時等待儲存的罐子;教師是權威的評價者,學生則隨時被評價;學生與文本之間是記住與被記住的模式。
筆者讓學生先自讀《西游記》中師徒四人拜師前的章節,并圍繞“名號”“兵器”“所犯何事”“第幾回拜師”等線索,為師徒四人建立一份檔案。學生以簡易的樹狀思維導圖呈現了小說中人物的基本情況。在《西游記》這部小說中,妖怪也是重要角色,所以筆者讓學生根據已有的閱讀經驗來聊聊各路妖怪,并讓學生邊聊邊整理。在氣泡狀思維導圖中,小說的環境描寫這一要素又得到了突破。
在研讀第十九回“火云洞大戰紅孩兒”這一章節時,筆者以大戰紅孩兒的原因為例,詳細講解如何運用思維導圖將這一部分的情節梳理成各分支,讓學生著重了解紅孩兒的“苦肉計”和“調虎離山計”,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這樣,學生經歷了對事件的解讀、人物內心的剖析過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讀了三個回合的對戰,通過繪制思維導圖梳理了文本結構,厘清了作者思路,學習了有條理的敘述表達,學會了揣摩人物心理。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得到提高。在對這本書后續的閱讀中,學生會發現他們可以游刃有余地將思維導圖運用到任何一個章節中,能夠借助思維導圖感受名著的魅力。
三、思維導圖,導出交流中思維的碰撞
《課程標準》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充分的突出和重視。例如,對高年級閱讀目標有如下的表述:“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敘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在語文課堂中,主體地位的顯現在于交流和傾聽,我們的閱讀交流課就是將話語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交流分享中進行思維的碰撞,感悟文學作品的美妙[2]。
在學生閱讀完曹文軒的純美小說系列《草房子》后,筆者引導學生從人物入手,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經歷制圖前總體框架的布局設想,用精煉、簡潔的語言共同完成禿鶴、桑桑、紙月、杜小康事件的思維導圖制作,再通過交流把這些人物事件整合一起。這樣,學生對每個人物的經歷都有了清楚的了解,這相當于整本書的情節再現。這屬于文本記憶、語言積累與概括歸納的層面。僅僅通過對事件的梳理,學生還不能夠很好地認識人物形象,只有走進人物內心,才能逐步抵達作品的本真。筆者又引導學生對應著每一件事,細細探尋隱藏在事件背后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時,人物的身份、性格更加凸顯,人物形象逐漸豐滿起來。學生對人物的了解已經超越了事件的表象,他們看到了人物的本質,形成了獨特認識。這屬于文本理解、感悟的層面。獨立的四幅思維導圖呈現于黑板上,由此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個孩子的成長經歷。但作者并不是單獨把他們一一列開來寫的,而是通過主要人物桑桑和這四個孩子的交集,交錯輾轉把一件件事情連接成有意思的情節,讓我們看到了一群少年的美好品質。將學生所感悟到的美好聚集起來,又呈現了一幅樹狀的思維導圖,不同人物,由于不同經歷,表現出不同的品質,但他們都能經受住考驗,用堅強支撐自己,光明成長。這就是《草房子》中的人性美。這樣,學生在分享與交流中,在思維的碰撞中,對純美小說的認知又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結? ? 語
本文只是筆者對思維導圖的一些粗淺的認識。整班性的閱讀活動才剛剛開始,但筆者所在班級的學生就已經領略到思維導圖在閱讀中的巨大能量。在日后的閱讀實踐中,筆者將更加努力地帶領學生去探索思維導圖的奧秘,導出課外閱讀的精彩。
[參考文獻]
胡錦.思維導圖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作文,2020(48):26-27.
周蝶茹.基于思維導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探究[J].課外語文,2020(34):31-32.
作者簡介:王潔(1983.11—),女,江蘇常熟人,中小學一級教師,全國新教育實驗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