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益華 曾揚陽 彭潔 張玲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存在文化自信意識缺乏、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低、文化自信心不強、課程思政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度不足等問題,通過探討文化自信和課程思政兩者的共同點,提出應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堅定文化自信;促進課程思政相融合,提升文化自信;營造課程思政新環境,培養文化自信;構建課程思政新機制,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課程思政 東盟語種專業學生 文化自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11-0095-03
文化自信教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實現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抓手。2019年10月,教育部出臺課程建設相關意見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充分挖掘和提煉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基于此,高校要按照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以課程思政為切入點,以“立德樹人”為落腳點,深入探討課程思政與文化自信教育的契合點,優化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思政的內容和形式,提升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效性,實現文化自信與課程思政同頻共振,從而提高基于課程思政的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一、課程思政視域下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引導大學生抵御西方消極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政黨生存的根基。隨著全球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融合日趨頻繁,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沖突日趨明顯,西方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全方位植入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和價值觀,大肆侵入中國文化領域,嚴重危害了中國的文化安全。而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的關鍵時期,思想觀念極易受到各種不良思潮沖擊而迷失自我。因此,面對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迫切需要高校重視和加強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提升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強化社會責任感,實現文化傳承創新功能在高校環境中的延伸,這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引導大學生自覺抵御西方消極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促進大學生承擔建設文化強國的現實要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世界各國較量既是綜合國力的比拼,也是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擁有強大的文化軟實力才能夠掌握思想文化領域競爭主動權。當前,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文化交流、文化開放的幌子,企圖破壞中國的文化安全體系和制度體系。因此,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實狀況,迫切要求高校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根據新時代的發展要求,加強對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摒棄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負,使其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用實際行動詮釋當代大學生應有的文化擔當,這是促進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影響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現實要求。
(三)培養大學生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理應承擔起責任,提升文化自信,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而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可以有效對大學生開展文化自信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提升大學生文化素養和增強文化自信。因此,高校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聚焦新使命、新要求,充分發揮東盟語種專業優勢特色,全課程、全方位對東盟語種專業學生開展文化自信教育,使其熟知并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樹立傳承和創新中華文化的信念,提升自身對文化的自覺和自信,這是課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也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內在要求。
二、課程思政視域下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和文化自信教育推進還有待深化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課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文化自信教育經驗缺乏,對課程思政和文化自信教育推進工作尚不夠重視,缺乏系統部署和長遠計劃,沒有明確要求和規劃設計,未建立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和考核制度,等等。同時,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具有“信息篩選能力不強、本國文化自覺不足”等弱點,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容易削弱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民族文化建設意識,甚至出現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生排斥現象,因而不利于強化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和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二)課程思政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還有待加強
實施課程思政既要強化顯性思政,又要細化隱性思政,使思政理論教育與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教育協調同步、協同育人,才能真正實現課程思政,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但目前課程思政與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起步晚,可供參考的資料有限,因此還存在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文化自信教育滲透不足、專業課教師德育意識和德育能力不足等問題,課程思政與文化自信教育融合還有待加強。
三、課程思政視域下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具體路徑
(一)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堅定文化自信
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有效平臺,是引導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基于此,首先,要深入挖掘、提煉與東盟語種專業課程知識契合度高的的思政要素,結合專業特色,建立包含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元素的課程思政文化案例庫。通過案例庫的建立以及將案例與東盟語種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和滲透,進一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技能培養”三維育人目標有機統一,增強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堅持對外開放的文化教育,實現文化教育多元化,課程內容既要包含中國優秀文化,又要適當增加一些國外歷史、文化等相關內容,要充分借鑒國外政治、文化和社會經驗,以此傳承和創新中國的文化內涵,引導東盟語種專業學生自覺形成文化認同,堅定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促進課程思政相融合,提升文化自信
課程思政是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文化自信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目標,是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強大基石。基于此,首先,要優化東盟語種專業課程設置和強化傳統文化正面滲透,深入挖掘東盟語種專業課程的思政教育資源,找準課程內容與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在課程內容設置上強化中國傳統文化正面滲透,突出中華優秀文化的特色性和優越性,用內隱的方式貫穿教育全過程,實現思政教育與東盟語種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促使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下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文化自信和強化文化認同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其次,要從學生需求出發,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思考中學習知識,在發現中認可中華傳統文化。通過傳統文化讓學生關注意識形態的不同、圍繞相關話題形成獨立的判斷能力,從而達到“課堂思政”的目的。再次,要整合育人資源,建立課程思政教育教學體系,通過深入開展課程思政改革創新,發揮課堂教學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吸收利用東盟語種專業課程豐富的育人資源,建設全方位的思政教育體系,形成多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更好地貫徹高校通過課程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最后,要建立與時俱進的文化價值觀。教師要正確認識傳統文化與立德樹人的關系,主動承擔培育學生文化自信的責任,轉變自身教學理念,在增強自身學科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和綜合素質,樹立自我文化自信觀,積極向學生傳遞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進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認同感。
(三)營造課程思政新環境,培養文化自信
文化環境是塑造思想行為的重要推手,是培育文化自信的主要陣地。基于此,首先,要通過加強教學樓、體育館、圖書館、文化廣場、浮雕等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增加學校自身的文化底蘊,進而影響東盟語種專業學生的思想行為,培養學生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其次,要依托校刊校報、校園網站、宣傳欄等傳統媒介以及微博、微信、抖音等融媒體宣傳平臺,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將課程思政與傳統文化要素融入融媒體宣傳平臺,大力宣傳中華文化、校訓校風、學風教風、師德師風等,強化精神層面軟環境建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同時還要依托黨團組織和各類東盟語種專業學生社團,開展中華經典誦讀、古詩交流會等活動,提高學生的文化涵養,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熱愛,增強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效性,進一步增強東盟語種專業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
(四)構建課程思政新機制,增強文化自信
完善健全課程思政新機制,是構建文化自信培育體系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首先,建立科學的組織架構,成立由學校黨委書記和校長任組長,分管思政工作和分管教學工作校領導以及各相關職能部門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健全工作機構,統籌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確保課程思政工作有效推進落實。設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專項課題、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項目等專項建設激勵計劃,并給予一定建設經費,鼓勵和支持教師針對性開展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研究,并在各項評選中給予優先考慮。其次,要完善師資隊伍建設,依托學校黨委宣傳部、人力資源事務部和教師發展中心,以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為目標,定期組織開展課程思政專題教學沙龍活動、組織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思政試點課程教師參與系統的專題教育培訓和師德師風建設培訓,增強東盟語種專業教師“四個自信”和陣地意識,打造一支精深專業素養、育德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引導廣大教師樹立課程思政的理念,自覺擔負起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同時,將東盟語種專業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教學納入輔導員(含兼職輔導員、學業導師)工作,規范思政隊伍管理辦法,加強思政隊伍培訓力度,完善思政隊伍考核制度,從而充分發揮思政隊伍的積極作用。最后,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和制度保障機制。通過構建東盟語種專業教師溝通聯動機制、劃撥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專項經費、增加思政與文化自信教育成績評價指標等,實現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評價和可查可督,確保課程思政專項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和促進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的提升。
總之,面對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沖突,高校教育應轉變觀念、創新思路,以民族認同和文化傳承為重點內容,以文化自信培養為主要目標,充分發掘和運用東盟語種專業課程的思政資源,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緊密聯系學生實際需求和社會現實,將思政教育融入東盟語種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融入教學全過程中,促使學生在知識的探索中提升文化素養、強化文化認同感、培育民族認同意識和培養文化自信,從而真正實現課程思政與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融合。
【參考文獻】
[1]顧恩平.課程思政視野下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徑研究[J].陰山學刊(社會科學版),2018(3).
[2]白亞光.自信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8(1).
[3]劉曄.文化自信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3).
[4]孫蓀,黃桂成,吳啟南,等.高等中醫藥院校課程思政體系構建研究——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
[5]江先鋒.“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人文閱讀的缺失現狀與復位路徑:基于上海7所高校的實證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5).
注:廣西外國語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專項研究重點課題“‘課程思政視域下東盟語種專業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路徑研究”(2020XJSZ02)
【作者簡介】覃益華(1985— ),女,漢族,廣西環江人,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越南語系主任,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及高等教育;曾揚陽(1984— ),男,漢族,廣西賓陽人,廣西外國語學院副教授,高等職業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彭 潔(1989— ),女,漢族,廣西浦北人,廣西外國語學院講師,黨委學生工作部副部長、團委副書記,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張 玲(1984—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廣西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教務處常務副處長,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
(責編 龔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