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摘 要:思政課作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應當切實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及時融入教學中。為適應發展要求,教師應改革創新思政課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對分課堂”模式的有效應用,重構傳統教學模式。文章以高中思政課《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為例,探討了對分課堂的有效實踐,以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3-0019-02
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一)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學生需求
傳統教學法是由德國赫爾巴特提出的一種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注重各門學科知識結構體系及其教師的指導地位的一種教學模式。這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由教師單向進行知識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尷尬局面。換句話說,在教學中,處于主體地位的始終是教師,而學生在整個課堂中一直保持著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完全忽視,甚至被完全壓抑,形成一言堂。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也就無法實現。
(二)重視理論,輕視實踐
傳統教學方法把掌握書本知識和基礎理論放在第一位,學生只是作為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一個工具,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講解法,通過語言系統地向廣大學生灌輸和傳遞科學文化知識,這是一種單向性的思維交流和信息的傳遞與分享方式。教師雖然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但是不經運用和實踐,學生接收信息和知識就會受限。學生學習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運用。
(三)忽視學生的思考及創新
新課改要求學校大力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個性化發展,高度重視對廣大學生自主開拓創新能力、實踐高新技術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重視結論輕視過程,采用“填鴨式”教學,忽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過程以及培養學生的思維。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將定義直接拋給學生,而沒有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是這樣,導致思想政治課成為“定義課堂”。另外,當一個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恰恰是所期待的時,教師便如獲至寶地給予肯定或者表示贊揚。于是,這就給我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討論畫上一個句號,很多學生沒有時間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學生的思想創新也因此被遏制。
二、系統認識對分課堂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最早是由我國著名的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學新提出的。對分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每節課對分,一半的時間給教師演示和講課,另一半則給學生學習和討論。課堂教學活動是教育活動的重點,課堂教學質量是影響教師教學質量水平的決定因素。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方面可以劃分為課堂講解、學生在課下的內化與吸收、學生在課上的討論三點;而在教學步驟方面是“講授、獨學、討論、對話”四步。對分課堂通過對課堂進行重新界定,重塑了師生關系,并且在四大古典學習理論及三大現代課程中得到了充分運用。它集講練相結合、精演多訓、合作學習、翻轉課堂、自主授課等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從如何教到怎樣學、從如何學到怎樣學、課堂管理及其效果的評價,與傳統的三中心教學模式相比,均具有著實質性的改變。它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以教師為中心”,也并非“以學生為中心”,而是相互交流融合。它符合當今中國的教育工作實際,從學生特點出發,對于教學效果起到了明顯的作用。
在義務教育階段,高中思政課教學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優秀接班人。筆者下面對高中思政課《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展開分析探究。
(一)教師講授過程
第一,在講授高中思政必修二《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使用課堂投影儀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帶領學生思考政府的職能,并向學生精講政府的職能。同時,向學生講解重點內容并引導學生做筆記,為下個階段做充分準備。
第二,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引導政府是否管了不該管的事,是否全面履行了職能,向學生具體講解政府的工作宗旨是為人民服務,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以及貫徹三個方針。此階段需要注意的是精講留白,要講解重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時,教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激發創新能力,開拓思維。
(二)學生內化吸收過程
第一,教師可以在課堂向學生講解政府相關知識,學生記錄重點,并在課下消化所學知識。高中生已經具有自學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反思為什么說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并完成老師課上布置的找出你身邊政府發揮職能的事件并分類,政府執行的是具體哪項職能等任務。
第二,此階段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索能力,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學生要先獨立思考、利用網絡等眾多方式消化課上所學知識并嘗試解答題目、整理答案。如果問題無法解決,學生就要做重點標記以便課上討論。
此階段是“亮考幫”過程。“亮考幫”是要拿出一些亮點,在本節《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有關政府的職能分析中,政府扶持建設學校屬于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職能還是加強社會建設?學生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家集思廣益,進行互動交流,從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三)課堂討論過程
上課后,教師先引導學生對上節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學生可以將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小組討論,尋求其他同學的意見。如果意見無法達成一致,教師就可以進行解答。討論了一段時間后,各小組分別指派一名學生代表上臺發言,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精準解答問題。如果其他小組有不同的意見,學生就可以互動和交流,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通過以上的教學流程,我們不難看出,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機械學習的內容和成分已經大大減少,教師更要做好講解的重點工作。學生課下做好及時復習和消化吸收,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它將講授與討論兩個環節分開進行,使兩者長短互補,同時,簡潔明了的評價有助于學生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