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課程思政在全國各高校進行得如火如荼,將課程思政推向了新的高潮。在思政教育受到如此重視的背景,本文首先對《綜合英語》課程的目標及思政教育的必要性進行討論,之后從課程的德育目標設定、教學設計、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方式等四方面進行探討,鼓勵廣大教師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思政要素,將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發揮專業課程教學對大學生品質修養和價值取向的滲透和引導作用。
【關鍵詞】綜合英語;課程思政;路徑探究
【作者簡介】李敏(1977.12-),女,寧夏固原人,寧夏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的研究。
【基金項目】2021年度寧夏師范學院校級本科教學項目“課程思政理念下的‘綜合英語課程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NJYKCSZ2105)。
2016年,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地高校必須改變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兩張皮”,重專業知識傳授而輕德育的現象。尤其在當今多極化世界格局的趨勢下,我們要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思想,堅定“四個自信”,使學生成為敢于擔當、知行合一的新時代綜合性人才。要完成這一目標,須將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實現教育教學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
“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內化,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部分,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與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的目標和宗旨是一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英語專業教學指南》中提出要“探索英語類課程思政新模式和協同育人新舉措,努力培養具備溝通能力、人文素養、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英語人才”。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要求我們將課堂思政教育與英語專業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實現“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轉化。本文以《綜合英語》課程為例,探究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過程及實施路徑,從而對后續研究及英語專業其他課程的思政改革提供有效的可借鑒的策略。
一、 《綜合英語》課程的定位及目標
《綜合英語》是針對高校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學生開設的基礎階段核心課程之一,每周6課時,集知識與技能于一體,具有教學內容豐富,授課學時長,工具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并存等特點。學生通過學習和分析內容廣泛的閱讀材料,傳授系統的基礎語言知識(語音、語法、詞匯、篇章結構、語言功能等),訓練基本語言技能(聽、說、讀、寫、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同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從而培養其邏輯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為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的學習打好語言基本功,提高綜合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綜合英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綜合英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英語國家的人文習俗、社會心理、文化思想、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是對東西方文化交流與價值辨析較多的課程。對正處于“三觀”形成和確立關鍵時期、思維活躍、獨立意識強的當代大學生來說,課程思政具有發揮隱性思政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教師應該盡可能地挖掘課程中蘊含的育人功能,將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結合起來,如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三、 《綜合英語》課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教師要想上好一堂高質量的課程思政“金課”,就要把握好課程思政改革的契機,不斷學習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及文化底蘊,還要轉變教學方法,具備將思政理念融于課程設計及教學的能力,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從而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厚植愛國情懷。
1. 德育目標的設定。每一門課程都圍繞三個目標展開,即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養目標,其中,素養目標包括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專業素養和身心素養。作為教師,很多人都明白學生德育的必要性,但在日常的教學中,外語教師總是將教學重點放在語言知識的講解上,并未有意識地將德育要素融入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中。因此,我們要在每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中增加思政教育元素,將與課文主題相關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在提高學生語言知識和能力的同時,培養其思想道德修養。
2. 教學設計能力的提升。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前提,教學設計要體現教學思想和教學思路。教師要了解學生,從而設定教學目標,同時認真研究教材,通讀每一單元,把握單元的重難點及課文的主題。教師在備課時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找準切入點,提煉課程中蘊含的積極健康的文化價值元素,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在知識導入、呈現、講解及鞏固拓展等環節自然滲透思政元素,使專業課的教學設計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將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教育變得“潤物細無聲”,使之成為學生的內化素養。《綜合英語》就是要在傳授語言知識、培養語言技能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將思政元素傳遞給學生,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
以“After Twenty Years”一文為例,該文作者是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歐·亨利。文章闡述了以下思政元素:對朋友的忠誠、對承諾的堅守、對正義的堅持以及嚴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閱歐·亨利的相關資料,課堂講授中以情景法啟發學生對主題的思考,拓展環節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并討論,例如:1. 你覺得Bob作為朋友,他稱職嗎?2. 你覺得Jimmy最后的做法對不對,如果你是他,你會如何選擇?在積極的發言和師生互動之后,教師和學生可以共同得出文章的主題:友誼是一回事,而法律則是另一回事,我們不能因為珍惜友誼而去藐視法律(Friendship is one thing but the law is another. One should not cherish friendship in defiance of the law )。 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舉出更多現實中的實例,并就此主題寫一篇英語作文,從而做到專業技能訓練與道德素質培養齊頭并進。
3. 思政元素的挖掘。《綜合英語》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是很豐富的,教師可以嘗試套用“一依據三結合四融入”模型來進行教學,即:依據課程所歸屬或服務的學科和專業進行挖掘;結合學生未來所從事職業的素養要求進行挖掘;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進行挖掘;結合國際國內時事進行挖掘;融入教學方案是關鍵;融入課堂教學是重點;融入實踐教學是重要方面;融入學生自主學習是重要拓展。
4.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在教學模式上,我們仍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采用情景教學法、情感體驗法、啟發式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將思政教學內容、思辨能力培養融入《綜合英語》課程中,鼓勵學生搜集資料或新聞,就某一主題作外語匯報,通過問題或任務的拓展激發學生體驗生活,喚起他們積極的情感,使學生感知課程思政的教育意義。
5. 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綜合英語》的評價通常是以作業、測試的形式進行。那么融入課程思政之后,評價方式不應只局限于分數,還可以包括學生的評價反饋、任課教師的自評以及其他教師的評價。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難易度、接受程度及教學效果進行反饋;任課教師對學生的價值認知、思辨能力等進行評價;其他教師通過聽評課活動對課程思政的融入程度及方式、效果等進行評價,并提出建議。這樣就構成了一個三維評價體系,從而促進課程思政建設有序、有效地進行,也提高了教師思政教學的能力。
四、結語
新形勢下,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綜合英語》思政教育協同專業知識的教學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但我們相信滴水穿石的力量。本研究表明,《綜合英語》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多方面的改革,但最為重要的是教師更多的付出,他們要具備課程思政的意識,仔細研讀教材,挖掘思政切入點,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文化載體,將“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培養具有高水平思想政治覺悟的綜合型外語人才。
參考文獻:
[1]陳麗霞.高校英語專業課程的思政價值內涵與實現路徑——以綜合英語課程改革為例[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6):104-107.
[2]韓憲洲.課程思政方法論探析——以北京聯合大學為例[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20(2):1-6.
[3]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4]王志麗.《綜合英語》“課程思政”特色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J].農家參謀,2020(10):295.
[5]朱云莉.綜合英語課程教學中的思政教育研究——以“After Twenty Years”課文教學為例[J].海外英語,202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