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依據。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是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基于人本視角,以學生為切入點分析故事文本的情節、語境、文本再現和人文內涵等特征,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促使學生初步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升綜合人文素養。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小學英語;故事文本;人文素養
【作者簡介】黃海燕,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一、引言
教育從人而來,向人而去,與人同轉,因此教育要以人為本是毋庸置疑的。“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在教育領域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以“以學生為本”,就是把培養社會所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放在一切教育活動的中心。而教材(本文指的是狹義上的教材,即textbook)是作為教與學的主要媒介存在的,它是學生獲取知識和經驗的主要來源以及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的主要依據。我國外語教材編寫專家劉道義提出,學習者即學生是外語教材建設中的重要影響因素,編寫教材必須認真考慮學習者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興趣和需求、認知規律、學習習慣和接受能力等。由此可以看出,人本理念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理論依據,教材是否以學生為中心則體現了教育是否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注重素質教育,體現語言學習對學生發展的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等課程基本理念,這也恰好印證了英語學科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
文本是英語教材不可或缺的語言信息載體,教師通過認真解讀教材文本,才能實現有效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建構意義、解決問題、發展素養。小學英語教材(本文所指的是2012年版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從文本的角度進行解讀,可以劃分為故事文本、讀寫文本、對話文本等三大部分。故事文本是一種關乎英語語言的故事性載體,主要是通過Zoom和Zip兩個卡通角色圍繞單元話題進行對話呈現出來的。小學階段的英語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首要環節,小學英語教材也是英語學習者正式進行英語學習時接觸的第一學習資源。而故事文本由于其故事性和情節性等特征,使得其區別于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因此,基于人本視角,以學生為切入點解讀小學英語教材故事文本的特征,不僅能促進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同時對一線教師改進故事文本教學具有積極的理論參考意義。
二、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故事文本的特征
1. 故事情節引人入勝。劉道義在討論英語學習能力發展時提到,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態度和動機或期望決定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決定了他們樂意在學習上投入多少精力,也會推動他們產生意志力和毅力,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取得一次又一次進步。由此可知,學生自身對于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極為關鍵。小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尚處于未成熟時期,情感世界豐富,對未知的事物充滿了好奇與興趣,尤其是對故事情有獨鐘。小學生對故事的熱愛和癡迷,不只是因為故事具有特殊的意義,更多的是因為故事往往伴隨著曲折生動的情節,這也正是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所不具備的。小學生容易被這些情節所吸引,從而產生興趣、注意、動機等積極的心理狀態,能夠在接觸故事時做到認真且專注。
人類學習的順利進行是需要依靠培養和發展注意這一心理品質的,只有做到專注才能有效接收學習信息,發展個體能力。故事文本正是關注到了能夠促使小學生產生心理注意的刺激條件——情節,利用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促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文本上,從而達到有效的語言信息輸入。小學英語教材編排的故事文本不是單元詞匯和句式的簡單重復,而是通過創設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將語言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小學生好奇心強,當眼前的故事文本引起了他們的興趣時,他們就會不斷克服學習阻礙,專心于故事文本,努力理解單詞和句子的意思,以滿足其心理需要,從而達到促使學生主動掌握語言知識和發展思維品質的效果。通過故事文本喚醒學生內在的英語學習機制,激發其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自發進行英語學習與積累,有利于培養英語學習所需要的積極的情感態度。
2. 故事語境結構完整。語境是指言語活動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所處的情況,表現為對一段話的解釋取決于對上下文的理解,只有在語境里詞義才能實現由靜態到動態的轉化。語境結構則包括了客體和主體框架結構,皆面向于交際功能。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語境是學生深刻理解語言知識點的前提和基礎。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故事文本都是基于完整的語境結構呈現出來的,情境完整和語言知識結構同時兼顧,這為學生創造了語言輸入時所需要的交際和文化背景,讓學生在真實完整的語境里對語言進行整體感知,獲得語言知識和正確理解語用目的,再依托類似的語境進行語言輸出,避免了學生在進行語言學習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病,契合了英語語言學習規律。在學習一門語言時,如果離開語境單一進行詞匯、語音、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學習和操練,就會導致語言學習過程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機械枯燥的學習行為,達不到良好的英語學習效果,也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一門語言。故事文本在語境結構完整性方面比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占據更大的優勢,例如對話文本常常給教材的主線人物編一段對話,開頭直奔主題(即單元語言知識),接著在語言知識呈現完后就戛然而止,不似故事文本那般有始有終。故事文本語境結構的完整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合理可靠的交際背景,為他們呈現出便于閱讀和理解的基礎語言知識。當學生在完整的故事語境結構中感受到詞匯、句式等語言因素在文本中的實際應用和變化,就能直接體驗到語言的交際功能,即使故事賦予了單詞和句子新的意義,學生也可以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含義。學生基于故事文本完整的語境結構進行語言學習,有利于其把語言信息與自身經驗背景進行聯系,積極主動改造和重組知識結構,促進其語言知識由內化到外顯過程的轉變。
3. 故事再現延展性強。教材文本是知識的載體,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知識經驗的獲得與能力的提升。小學英語教材里的故事文本同樣服務于培養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目標,即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等四方面的立體素養。故事文本由于其情節性和語境性,在文本再現上表現出比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更具延展性的特點。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把語言知識再次呈現的方法途徑較少,具有技能側重的局限性,分別側重于聽說技能和讀寫技能的訓練。而故事文本不僅可以直接用作訓練學生閱讀技能進行語言輸入的材料,還能夠根據實際學情對文本進行解構處理后,利用其引人入勝的情節和完整的語境結構,聯系生活實際靈活地進行再構或重構,把語言知識再次呈現,以加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鞏固,同時還能綜合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故事文本再現的延展性體現了故事在英語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特殊用途,給學生展現了真實的語言交際功能,讓學生真切體驗與故事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樂趣,從而通過或演或讀或寫或畫等多種可操作性方式把文本內容再現,鍛煉發散、聚合、提煉、探究、遷移等思維品質,使學生獲得語言技能后順利實現語言輸入到語言輸出的過渡。在此過程中,學生對故事文本的興致有增無減,極大地利用了故事文本的延展性積累其語量和語用知識,對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大有裨益。
4. 故事蘊含人文思想。人文性是英語學科的課程屬性之一,可以理解為人性和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故事文本區別于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的又一突出特征是故事文本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思想,字里行間透露出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對學生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英語教材里的對話文本和讀寫文本只是針對單元知識結構和個別語言技能,目的是讓學生在文本中理解語言知識和掌握語言技能,鮮有涉及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注重英語學科課程工具性的功能。故事文本則是在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之上,給學生傳達某些特定的文化意識、思想情感、價值觀念等人文思想,著重體現了英語學科的人文性。出現在小學英語教材中的故事文本,其體裁基本涵蓋寓言、童話和生活等三大類,每種體裁都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思維能力等方面,圍繞單元話題展開,由具體到抽象,逐漸呈現故事文本內容和其中蘊含的人文思想。小學生思維獨特,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心理意識尚未發展成熟,這時如果直接對其進行文化意識和思想情感的教育,往往收效甚微,還有可能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惡心理。但是人教版小學英語教材的故事文本不是晦澀難懂的人文思想教育,而是通過兩個關鍵主人公(分別是一只小松鼠Zip和小浣熊Zoom)的日常學習與生活,把關于親情、友情、合作等的人文主題思想隱含在文本里,讓小學生在感興趣的卡通動物身上感受人文思想的內涵,此時教師將文本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就能收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只有從小學生的立場出發,充分把握小學英語教材故事文本的特征并發揮其優勢,促進小學生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分級目標的實現,發展小學生思維,從而逐步實現培養小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總目標,為小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梟鷹,阮紅梅,唐德海.教育為何要以人為本:并非一個毋庸贅述的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1):11-15.
[2]高玉蘭.基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大學英語教學[J].中國高教研究,2004(8):92-93.
[3]劉道義.論影響外語教材建設的重要因素[J].課程·教材·教法, 2020(2):64-71.
[4]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尹榮,高旭陽.有效教學視角下的初中英語教材文本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8(4):61-63.
[6]劉道義.英語學習能力的發展過程[J].英語學習,2017(3):52-54.
[7]張廷遠.語境結構的認知分析及其對語用詞義的價值[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