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扶剛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都太過教條化、刻板化,很多學生很難理解數學課的意義,也很難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大多數學生都是只知其方法不知其意義,而生活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之一。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數學課堂
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難度實際并不高,而且很容易和實際生活相結合。但在過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簡單地利用例題來教導學生,告訴學生如何做題。這種重理論方法的教學方式對大部分學生而言可以接受,但數學課本身建構邏輯能力、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意義就失去了,不僅如此,在未來更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越來越不明白自己過往掌握的方法的原理和細節,學習難度更高的知識時會越來越困難。數學的基礎并不是做數學題,而是對數學邏輯的理解。因此,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將重點闡述小學數學走向生活化的方法。
一、生活化引入要貫穿課程始終,堅持以興趣為導向
生活化的引入首先要保證貫穿課堂內外,必須讓學生在課堂內外都感受到數學的作用和實際意義。在過往的教學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學生對數學的認識不夠,不能很好地了解數學是用來干什么的,也不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學數學。這對小學生來講很正常,因此,教師必須想辦法引導學生,讓他們看到生活中的數學。以數學教材中與“方位”相關的內容為例,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一定的預習。預習就是讓學生在回家路上和父母或者同學看一看自己生活中涉及方位的內容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回家的路上要經過幾次方位的變化,都分別是什么。這種在課前引入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先對教材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可以直接通過這樣的形式明白數學和生活的關聯。
除了在課前的預習引入生活化以外,在課堂之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內容也可以更生活化。教師不應該簡單地做教材的“搬運工”,而是要從教材之中發掘可用的東西,把它和生活有機地聯系起來。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活動,或者以各種形式的互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學生都很喜愛游戲,教師可以以學生熟知的游戲入手幫學生掌握知識。比如,在手游中,教師可以教育學生如何將學習到的方位應用到游戲實戰中。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更加直觀地把生活中的數學應用呈現給學生。
二、生活化引入要注意張弛有度,堅持以內容為導向
生活化的另一個重點是有選擇性地進行引入,教師往往為了達成生活化目標而盲目地選擇生活化的內容和方式。這種方式有時過于生硬,學生的接受程度反而不高。比如,在做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時候,教師就要考慮用別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不能勉強套用生活中的案例,有些教師會舉出很復雜的情景和例子,這對學生的理解反倒沒有幫助。
生活化教學堅持以內容為導向,就是要將教學的實際內容作為第一素材,而不要把教學的方法作為第一素材。一般來說,適合引入生活化的數學知識大多是與生活直接關聯的部分,其中最典型的包括時間、方位、錢幣、概率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還有一部分章節,如角、線、圖形的面積等,這些內容相對抽象,同時在實際生活中也能找到一些例子和應用,比如房屋的面積等,因此也可以很好地引入生活化。而對很多代數內容,引入的方式就需要謹慎地考量和選擇。如方程的內容就可以比較好地引入,但對于簡單計算和涉及解析幾何的內容就不太好應用。因此,教師要堅持以內容為導向,合理選擇使用的范圍。
三、生活化引入要結合其他方法,堅持以能力為導向
生活化的引入不能生硬地只選擇這一種方式,因為生活化只能幫助學生提升對問題的理解能力,以及幫助學生在關鍵環節形成一定的邏輯線索,但生活化的引入并不能幫助學生完成實踐活動,也不能幫助學生提升注意力。甚至有時候由于生活化的引入,學生可能會想到相關方面的其他事物,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師在選擇生活化的引入時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關鍵性引導,并介入其他能幫助學生學習的方法,如互動課堂的模式,或者是實踐課堂的導入。生活化引入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并不能完全依靠生活化。
在這一點上,教師要堅持以能力的提升為導向,如果只注重成績,生活化也許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對學生整體能力的培養是不夠的。融入其他教學方式的生活化可以讓小學數學以更精準的目標服務學生,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和理解能力,還能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考慮到它對于學生的實際意義,盡可能貼近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學生不僅需要從中學習到知識,更需要學習方法和提高能力,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的學習中走得更遠,才能把這種能力運用到未來的工作和建設中,真正成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彩香.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學周刊,2020(4).
[2]周永剛.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J].學周刊,2020(4).
[3]李志剛.淺談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法的實施策略[J].學周刊,2021(11):107-108.
[4]郭麗英.以問啟智,讓思維放飛在數學課堂[J].家長,2021(9):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