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文利
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換代以及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強,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科學是小學教育階段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對于學生科學態度、科學素養的養成有重要作用。而要想實現科學素養發展的目標,就需要重視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讓小學生在自主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基于此,分析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使我國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斷地加強。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視,同時對小學科學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1]。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探究精神的培養均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需要將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并使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來實現自主學習習慣培養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產生足夠濃的興趣,自然就會主動地將注意力集中在科學知識的學習中,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和探索欲望,而這種欲望就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這對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小學科學知識的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通過培養學生的興趣來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目標[2]。例如,在教學“校園的樹木”這一內容時,就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帶領學生在校園中觀察樹木,讓學生跟樹木緊密接觸,并設置一定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樹木,并在學生觀察樹木的過程中為學生解答疑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二、發散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思維的廣度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發散學生的思維,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問題,是思維廣闊的一大體現,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重要作用。思維的發散對于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教師在具體的科學教學中,要指導學生使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蝸牛”時,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認識蝸牛,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
三、創設質疑情境
正所謂,“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可以為學生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以加強對科學知識的深刻認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做一個指南針”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共同完成指南針的制作,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對指南針有深刻的認識,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感悟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同時提出具有趣味性的問題,以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3]。
四、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指導小學生進行聯想,可以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小學生的想象力,讓小學生開動腦筋,更好地表達和展示自己的想法,深入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中。例如,在教學“蚯蚓”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蚯蚓的外形來聯想與其相似的事物。有的學生說像繩子,有的學生說像小蛇。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從一個概念聯想到與其類似的新的事物,聯想的內容越多,思維就越活躍,也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
五、以玩促學,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小學生普遍貪玩、好動,要想讓其專注地上完一節課也不太可能,所以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設置一些小游戲,讓其在游戲中學習科學知識,滿足學生好動、愛玩的心理,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知識的學習中[4]。例如,在教學“設計制作小賽車”時,講解完基礎知識后,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制作小賽車的游戲,讓學生利用現有的工具進行制作,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滿足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生在制作小賽車的過程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有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科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中的重要內容,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以及科學素養有重要作用。隨著課程改革力度的加強,小學科學教學也有了新的任務,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探索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史瑞娣.論課外閱讀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報業,2021(4):90-91.
[2]彭燚蕾.趣味實驗在小學科學課堂上的實踐[J].當代家庭教育,2021(2):111-112.
[3]隆晴.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1(2):159-160.
[4]熊瑾.小學科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當代家庭教育,2021(2):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