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強
摘 要:微課的出現為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多的好處,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書本知識變為主動學習知識;同時,微課的主題突出,指向明確,更易于學生學習新內容,又能鞏固所學知識,有積少成多的作用;還能使學生更加自主地去學習。從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教學出發,探討微課對學習初中數學的意義,進而探究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的構建方法。
關鍵詞:微課;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方法
一、微課對學習初中數學的意義
一是數學教學中使用微課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時期。學生從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正式學習數學知識,到初中階段對數學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有的學生理解能力提升得快,數學成績很好,有的學生判斷、理解、推理等能力提升得慢,數學成績不盡如人意。數學成績不好的學生漸漸失去了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與耐心,對數學學科就有了隔閡。初中數學教學中引入微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能讓失去學習數學信心的學生重新回到數學的懷抱中。譬如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引入一個饒有興趣的數學思考題作為鋪墊,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觀看視頻學習資料并進行計算。這樣的練習,既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還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計算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微課的設計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教學課件,且微課的內容豐富,學生樂于觀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作的小故事視頻可以激趣,展示的生活中的數學能與學生拉近距離,推理過程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新知。
二是數學教學中使用微課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難點內容。初中時期,學生的思維非常活躍,思維跳躍性大,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微課制作中加入和數學知識點相關的游戲,鼓勵學生踴躍回答問題,既能加深師生友誼,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思維變得輕松活躍,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要點。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往往只能集中十幾分鐘,所以老師在制作微課視頻時,要嚴格控制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體現本節課的知識要點,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課堂上更能集中注意力學習。若是教材中的內容難度大,教師可以將所要學習的難點內容細化制作成幾節微課,能幫助學生消化吸收難點知識。
二、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方法
1.在學習新課前,可以安排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并布置幾個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疑問去學習。在學習新課時,可以先讓學生展示探究結果,隨后通過微課播放解題思路和計算過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讓學生獲得成就感。通過微課播放,既能讓學生明晰解題思路,還能對所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更有利于抓住重點去聽課,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全身心地投入新課的學習中。
2.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總是強調學生多做課后的練習題,使得學生一看見題就知道選擇哪種解法,老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存在大弊端,容易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一道題有一種解法沒有錯,一道題有幾種解法也沒有錯,但是會幾種解法的同學往往思維靈活,更能舉一反三,會一種解法的同學思維能力稍差一點。微課的引入可以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在智慧課堂中,要將45分鐘的教學時間合理規劃,做到每分每秒高效利用。譬如在導入新課后,要利用微課講解所要學習的知識點,讓學生在注意力非常集中的情況下探究新知。在利用微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對比學習的方法,譬如一道習題,我們可以采用不同的解法,每種解法都是從不同的解題角度出發。不同的角度就有可能應用不同方面的數學知識,一方面復習了舊知識,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有寬度、有廣度。另外,還可以在微課中加入知識結構導圖,讓學生寫模塊中的內容,以加深知識印象。
3.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特殊的地方,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學會因材施教。對于一些數學基礎很好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給全班同學講一講自己對所學知識點的理解,并要求他們將答案寫在紙上,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于一些數學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需要幫他們打好基礎,可以利用微課資料對其進行補課,并多給這些學生一些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學習的進步。當學習有了進步,學習的心態就會變好,后期學習速度就會提高。隨著這些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不斷掌握,還要充分利用微課幫助這部分學生在思維的橫向和縱向上進一步發展。
三、結語
微課為智慧課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對于學生而言,既能改變其思維方式,提高學習能力,又可以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數學,思維變得更加開闊,做題時可以舉一反三;對于老師而言,微課視頻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細化知識點,突出教學重點。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方面老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微課制作能力和運用微課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微課的使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吳驚雷.基于微課的初中數學智慧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10):83-84.
[2]王光林.探討初中數學智慧微課堂的構建方法[J].天津教育(上旬),2020(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