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敬
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動力,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科學素養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一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地位,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小學生正處在科學啟蒙的階段,從小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增強他們的科學體驗、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成為小學義務教育的重要目標,而小學科學課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為此需要小學科學教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培養科學精神。通過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就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提出了一些策略性建議。
關鍵詞:科技實踐活動;科學素養;小學科學
一、相關概念論述
(一)科學的定義
科學是指建立在實踐基礎上且經過實踐證明的客觀反映事物本質、特征、必然聯系及運動規律的系統性知識體系。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科學可以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三大類。科學具有客觀性、系統性和發展性的特點,需要在不斷實踐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邏輯系統性進行理論性的總結,再用理論來指導進一步實踐活動的開展,周而復始、不斷更新。
(二)科學素養的內涵
科學素養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科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1]。對于小學生來說,培養其科學素養主要是培養他們熱愛科學、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并善于運用科學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指出,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從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出發,兼顧科學、技術、社會、環境四個維度,以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天文科學、技術工程等重要內容為載體,激發小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其學習習慣,完善其思維習慣。
二、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意義
(一)激發小學生的科學興趣,提升其學科能力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以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為目標,指導他們對自然現象和科學知識進行總結和深度探索,找出自然現象背后蘊藏的科學真理,鼓勵他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實踐活動中,經過不斷的知識積累和反復的實踐驗證,在提高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的同時,有助于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構建科學的知識體系,更好地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從而提高其科學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提高小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需要綜合能力的支撐,需要他們具備堅實的文化基礎、系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反之,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過程又會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升,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教師在教授小學生科學知識的時候,需要他們具備深厚的文化基礎,這樣才能準確理解科學知識的真正含義,在科學學習中少走彎路;在組織小學生進行深度探索科學知識的時候,教師需要關注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弄清楚科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變化規律,將科學知識系統化、體系化;在科學知識的驗證環節,小學生通過親力親為的知識驗證過程,將學到的科學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有效地提升了他們的實踐能力,促進了全面發展。
三、影響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不利因素
(一)學校對科學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小學科學課堂,近年來,科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受重視程度有了很大提升,但與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目標還有一定的差距,教學效果也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科學作為“副科”的地位仍然沒有從根本上獲得改變,部分學校甚至沒有把小學科學列為考試科目,與科學實驗相配套的軟硬件設施不夠完善,科學課程時間被大量壓縮。其次,部分小學科學教師對科學素養的理解有失偏頗,片面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開發,教學上過度依賴教材和課堂,使得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脫節嚴重,降低了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和體驗感。最后,在教學方法上,許多小學科學教師仍然采用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其主體地位無法從根本上得到保障,這種情況下,小學生只能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科學,這與科學本身的實踐性相違背。
(二)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社會輿論缺乏正向引導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生家長把語文、數學、英語作為小學學習的重點,對其他學科都不予重視。現實情況是,這三門學科不僅僅大量占用了小學生的課堂時間和作業時間,部分家長還將周末的時間用到學生的校外輔導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和學習壓力讓小學生根本沒時間接觸和思考與科學相關的知識。更有甚者,部分小學生家長對孩子探索科學知識的好奇心置若罔聞,將他們的探索精神扼殺在萌芽狀態,久而久之,小學生在科學學習上漸漸失去興趣和主動性,成為家長的“傀儡”。從整個社會的角度講,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給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科學傳播的途徑和速度也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的進步和手機的高端智能化讓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傳播變得更加容易,與此同時,獲取知識的便利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們思考科學問題、探究科學知識的動力。再加上好多媒體為了博取關注度,將一些未經驗證的偽科學知識進行傳播,小學生不具備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到這些偽科學知識的影響而得出錯誤的結論。
四、小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策略建議
(一)教師重視科學氛圍營造,激發小學生的探索欲望
人的心理因素包含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智能因素是人成長成才的基本條件,而非智能因素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人的興趣、自信、進取、堅持的精神對成長同樣起重要作用。培養小學生科學學習興趣是提升其科學素養的前提,小學科學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內容上不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而要根據學生感興趣的科學話題進行知識拓展,和學生一起搜集一些科普類的文字、圖片和視頻信息,培養他們探索自然、探索科學的興趣。新課程改革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那就是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能夠發現問題并且運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簡單問題,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基于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采取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體驗式教學方法,鼓勵小學生自己動手、獨立思考,靈活運用所學科學知識和技能,完成從學習知識到應用知識的深化過程。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科學教師可以成立科學學習小組,積極組織科技知識競賽,鼓勵小學生通過小發明、小制作、積極開展科學實驗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科學學習和科學驗證的環節中,真正成為科學學習的主體,在長期學習和探索過程中將科學知識和科學實踐內化為科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