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亞鳳
摘 要:初中數學比小學數學難度明顯加大,趣味性減弱。怎樣做好鋪墊,創設恰當的導入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已成為大多數初中數學老師經常思考的問題。影響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因素很多,其中課堂導入就是一個重要因素。
關鍵詞:有效導入;數學課堂教學;核心素養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是一節課的起點,也是開啟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形式多樣、新穎別致、過渡自然、吸引力強的課堂導入環節,如同路標、序幕,可以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起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也達到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動手操作導入
設計恰當、緊扣主題的數學活動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動手操作,強化切身體驗,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常用的活動如折紙(軸對稱)、作圖(尺規作圖法)、剪貼(相似、全等)、拼湊(割補法)等。如在教授八年級“勾股定理”時,可以讓學生通過拼“七巧板”,體會勾股弦圖的奇妙之處。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等腰三角形”,用軸對稱知識做基礎,引導學生一起折疊、剪紙順利導入新課。這種過渡自然有趣,能使學生很好地感知新知識、理解新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二、類比導入法
有些數學知識的表現形式十分相似,這是因為它們之間本身就存在內在聯系,對于這樣的課型,我們可以采用類比的方法導入新課,如學生在小學學過分數,教師在教授“分式”時可以創設情境,通過展示幾個小問題讓學生列出分式,比較分式與分數的異同,觀察、比較得出分數的分母是數字,分式的分母中含有字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表示,二者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類比分數構建分式的概念,理解分式與分數的異同,減少學生的認知困難,順利完成新舊知識的銜接與遷移,培養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數學觀點。
三、復習導入法
知識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舊知識是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往往是舊知識的延續。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溫故而知新”。如若老師把握恰當,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理想效果。例如,在講解“同底數冪的除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先復習“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然后組織學生思考加減法互逆的情況,從而引入除法法則,這種“先行組織者”方法導入,容易使學生完成知識的同化與順應。當然,課堂導入和教學過程一樣也要緊扣學情,要和學生的知識水準、能力水平相契合。
四、故事、實例導入法
好的故事不僅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還富有耐人尋味的育人哲理。大多數孩子是聽故事長大的,“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聽故事”。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每一個數學知識點背后都蘊含著豐富的知識背景,其中既有數學家的趣聞,又有許多生活中的數學故事,這些饒有趣味的數學情境蘊涵著重要的數學方法和育人價值。教師可以通過恰當的故事情境來導入新課,使學生對接下來將要學習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既能從中學習知識又能陶冶情操。
五、懸念導入法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懸念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通過提出問題,制造懸念,刺激學生積極思維,投入學習活動中。此時學生處于一種一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教學過程將隨之順利、高效地開展。如“乘方”一節中的導入問題,估計有人能猜到正確結果,卻很難說出原因,還有一部分人急切地想知道結果。
六、學科滲透導入
橫向聯系、運用學生已學過的其他學科(物理、地理、英語、語文等)知識,有效地利用心理學的知識遷移原理,嘗試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新課學習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利用已有知識幫助理解新課內容,體會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
例如,執教人教版九年級下冊“反比例函數”時:可利用物理上已經學過的電流(I)、電阻(R)、電壓(U)之間的關系I=U/R,進行新課導入。
七、視頻、短片導入
現在上課幾乎都有電子白板,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手段,從圖像的視角沖擊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教師用視頻短片之后,能引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誘發他們的求知熱情,點燃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潛在體驗意識,他們會覺得自己和課堂、老師的距離更近了,從而掀起課堂的一個情感高潮。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學習時,可采用影片《戰狼》中的一段視頻導入,既調動了的學生的學習激情,又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借用視頻、圖像導入,需要教師平時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時刻關注社會熱點,了解學生的喜好,跟上時代節奏,巧妙地把這些最新的流行元素引向積極學習的一面。
當然,教無定法,除了以上幾種導入方法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導入方法:如簡明扼要的練習導入、實驗活動導入,甚至根據即時情境靈活變通導入等。只要運用得巧妙、恰當,都不失為好的導入方式。導入方式之間也不是彼此孤立的,我們只要在實踐中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實際,不斷探索、總結,就一定能夠提高教學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