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摘? ?要: “課程思政”,是教育改革進程中明確提出的任務。高校要積極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不斷在實踐過程中摸索構建黨建+課程思政的全新教育模式。應始終以黨建工作為基本核心,以黨員干部群體為骨干,加快全新育人體系的應用步伐,讓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同步進行,形成互補互助的協同效應。本文分析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對“黨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構建的可行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 三全育人? ?黨建? ?課程思政? ?育人體系
新時代的教育發展方向明確指出,高校教育需要始終將“立德樹人”視為基本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整個教育過程,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更要逐步更新學生的思想政治理念,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發展目標。為實現這一既定目標,高校黨支部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堡壘作用,將教職工黨支部視為核心,黨員干部視為骨干,明確下一階段的工作方向,構建一支思想政治水平過硬的教師隊伍。
一、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
(一)黨的領導是實現“課程思政”的政治保障
從本質來看,“課程思政”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一種有效方式,也是實現三全育人的可靠途徑。在推動“課程思政”改革工作的過程中,高校黨支部需要明確各級黨委的基本責任和義務,將工作任務落實到個人,充分發揮黨支部的組織能力和政治引導能力,組織各級黨委黨員干部和教師參與到政治理論學習當中。實踐證明,要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課程思政”的發展目標,教師需要掌握出色的思想政治能力,并勇于在實踐當中摸索,尋求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互相融合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黨支部需要堅持“教育引導黨員”的基本原則,鼓勵黨員干部勇于表現,樹立良好的形象,做出明確的表率,發揮模范先鋒和帶頭作用,最終推動全校教師參與到“課程思政”改革浪潮當中。從某種角度來看,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支部的領導,這就對高校黨支部的各項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校黨支部不僅要主動探討實現“課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和途徑,更要讓每一位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對于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的積極影響和作用價值,號召黨員干部表現自己,敢于迎難而上,最終達到由點及面的作用效果,將“課程思政”改革措施推向全校[1](44-45)。
(二)加強課堂陣地建設是“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
“課程思政”強調在專業學習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舉措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種顛覆,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體、更加客觀,實際教育效果必定能夠超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實現“課程思政”的改革目標,高校需要加強課堂陣地建設,從諸多專業課程中選擇“示范專業課程”,并設置教師示范先鋒崗位,鼓勵諸多優秀的教師去爭取、去創造。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同時是教授專業課程的主要場所。課堂建設工作的開展可以讓“課程思政”改革理念更加具體、更加真實,實踐過程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可以為優化改革和建設方案提供依據,紙上談兵的方法無法保證改革的成功率,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才能夠創造無限可能。高校教師需要大膽嘗試、大膽前進,不斷探究課程思政的實現途徑。同時,高校教師可以通過示范課程深度發掘課堂中潛在的“思政元素”,通過探討、分析的方式尋求將“思政元素”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的可靠方式。此外,高校教師還需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教學案例,主動分析教材案例中可用的思政元素,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設計、選擇教學方案,制定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三全育人教育改革,讓思想政治教育貫徹整個專業課堂[2](59-64)。
(三)塑造專業教師隊伍是“課程思政”的根本
“課程思政”是在原本專業課學習的基礎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讓二者充分結合,增強教學活動的教育效果,發揮作用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與普通專業學習有著本質上的差異性,專業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從引導角度開展教學活動。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學生出發,以教師為主要的參與者和發起者。習近平同志曾說:“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使命,既要做學問之師,又要做品行之師。”教師在學術層面的造詣是引導學生不斷前行的基礎,而教師的人格魅力則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從我國高等教育現狀來看,多數高校強調對于專業課的學習,高校方面針對教師的考核指標以實際教學效果為主,但對教師能否在學習和生活當中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引導缺乏監督,導致多數教師長期側重于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培養和教育,并不會過于注重思想教育工作的開展。在三全育人的教育背景下,“課程思政”改革勢在必行。要想實現這一既定的改革目標,不僅要制訂周密、科學的計劃和措施,更要注重對教師隊伍的塑造,著重培養專業知識過硬、教育經驗豐富、價值觀念正確及重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只有這樣才能為實現“課程思政”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二、“黨建+課程思政”的可行性
(一)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現階段我國的基本教育方針,各級別學校需要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這一要求可以看出,結合我國基本國情,推動社會主義教育方式是實現立德樹人的有效途徑。黨建工作是社會主義教育方式的精髓和核心。黨建工作的進步任務是實現黨支部的基本建設,保證黨支部順利運行和各項黨內工作順利開展。“立德樹人”是黨在新時期對于我國教育體系提出的基本要求,而“黨建+課程思政”則是實現這一要求的關鍵所在[3](67-68)。
(二)加快黨建工作、教學活動與人才培養的融合
在“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要求下,培養綜合型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人才培育方向,也是國家對于高校提出的任務要求。“黨建+課程思政”模式的應用,可以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思想理論水平,通過強化思想武裝的方式,讓政治理論學習和黨建工作落實到日常教學活動和工作當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會得到深度挖掘、整理和應用,同時,高校人才培養效果可以進一步增強,且能夠提升教師隊伍的綜合教育水平。由此可見,“黨建+課程思政”模式的應用能夠加快高校多個方面的融合速度,促使高校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三、怎樣構建“黨建+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一)加強黨員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黨支部首先要在基層支部黨員干部當中篩選一支專業水平過硬、教學經驗豐富、思想意識先進的教師隊伍,不斷對這支教師隊伍進行強化培訓,確保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掌握正確開展課程思政的有效方式,并在摸索前進過程中總結“課程思政”的執行經驗[4](184-185)。
(二)打造示范課程
高校每一個專業均需要塑造一門示范課程,并對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調整、課程進行重新安排、教學方式進行二次優化。其中需要確保采取的教學方式能夠吻合“課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和建設階段總結的執行經驗[5](34)。
(三)整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每一個專業、每一門課程都應當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進行篩選,在明確了教師隊伍和教育方式之后,要定期通過交流探討的方式篩選教材內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需要充分體現出黨中央強調的國家情懷、工匠精神和擔當精神等,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在適當時機引入思政教育,確保二者銜接得當,避免思政教育內容的出現過于突兀。同時,教師隊伍還應當注重對于教育經驗的總結和整理,總結課程思政過程中的經典案例,不斷通過后續實踐完善相關內容,為課程思政在全校范圍內的推廣奠定基礎。
(四)構建師生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在現有示范課程當中選拔3名學生黨員,學生黨員要從學生角度參與“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建設。學生黨員需要積極成為學生群體的表率,參與到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當中,為高校不斷優化“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提供建議。同時,學生黨員還應當主動幫助教師采集課程中的經典案例,及時向教師反饋。教師需要積極與學生黨員溝通交流,鼓勵學生黨員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并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法進行調整。
四、結語
“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項長期性的系統工程。在探索全新教學體系的過程中,高校、黨支部和教師需要形成三位一體的關系,落實“三全育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效果,為國家培養更多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楊玉,余寶蓉.“三全育人”背景下以黨建引領課程思政育人體系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48).
[2]韓紅亮,楊樺,王雪梅,等.“課程思政”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體系構建與路徑探索——以水利類大學生“尋美家鄉河”活動為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24(1).
[3]張健.“三全育人”背景下構建研究生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的路徑探索——以《工程倫理》為例[J].公關世界,2020(10):67-68.
[4]李杰瑜.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課程思政育人功能研究——以三全育人為背景[J].文教資料,2020(1).
[5]吳艷.“三全育人”背景下,課程思政對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路徑的新要求[J].中外交流,2019,26(23).
[6]鹿豐玲.三全育人模式下課程思政問題的探討[J].文教資料,2018(26).
[7]楊亞楠.基于新媒體的高校學生思政教育發展策略探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08).
[8]張磊.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推進思政教育特色路徑研究[A].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論文集[C].2017.
[9]宋建麗.深刻領會黨的十八大精神推動思政教育改革[A].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論叢(第2輯)——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C].2012.
[10]黃閃閃,高煒.“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的“互聯網+思政教育”——方法論與啟發性原則[A].發揮社會科學作用? ?促進天津改革發展——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二屆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上)[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