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摘? ?要: 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國發展過程中的重點任務之一,人與自然應當講求和諧相處。為了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首先需要有大量掌握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的人才,因此有關生態文化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與職業教育的融合路徑,從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的可行性、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具體路徑分析及應當通過怎樣的方式保障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融合路徑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
關鍵詞: 江西鄱陽湖? ?生態文化? ?職業教育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建立了較完善的生態文明體系,但是生態建設的具體實施與落實有些不盡如人意。生態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制定政策層面,生態建設能夠成功落實到日常、落實到地方才是百姓喜聞樂見的[1](99-100)。生態體系相關政策的落實離不開人才,需要大量懂得如何改善環境、可以合理利用資源、能夠治理污染并且知道如何節約資源的專業型人才。鄱陽湖生態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點內容,生態建設任務繁重,這些任務僅僅依靠相關專業的人才是遠遠不夠的。鄱陽湖生態開發區的建立,需要大量懂得生態文化的人才,職業教育院校的學生需要更多的就業崗位,并且職業院校與鄱陽湖生態文明的建設都具有以人為本的內核,都在追尋可持續發展這一要義,兩者具備可融合的可能性,同時江西鄱陽湖的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的結合更有利于培養具備生態文化知識的人才。
1.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1.1江西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需要
鄱陽湖生態開發區的建設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2](104-106)[3](272),雖然我國目前生態文明體系較完善,但是鄱陽湖生態開發區的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缺乏專業的技術與設備,產業結構沒有得到優化。另外,人才投入問題是鄱陽湖生態開發區建設的一大難關。方案的提出、技術的掌握、機器的操作、方案的落實都需要大量掌握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知識的人才。江西鄱陽湖生態文化建設需要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培養出更多有創新能力、具備相關知識、熟悉生態文化、掌握專業技術與才能的人才。
1.2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需要
生態文明講究和諧化、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這些觀念對于學生的生活與工作有很重要的意義[4](5-6)。若學生今后從事生態建設相關工作,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能為學生今后工作打下一定基礎,為學生未來鋪路。若學生并未從事生態建設相關工作,那么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教授學生如何節能減排、培養學生的環保理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對于學生的生活與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有利于整個社會生態文明素養的提高,推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
1.3職業教育發展及特色教育打造的要求
職業教育是針對某一特定職業、特定行業對學生進行特定知識、技能培養與訓練的教育。將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為江西職業院校提供新的發展思路。明確鄱陽湖生態區建設所需人才及應當具備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素養,在此基礎上進行人才培訓,能夠培養大批具有專業生態文化知識并且具備純熟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這樣的方式使職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與其他職業院校相比,采取職業教育與當地生態區建設相結合的形式培養人才,會使職業教育更具特色。
2.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融合路徑
2.1江西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的具體路徑
2.1.1依據江西鄱陽湖生態建設實況優化職業院校的專業。
職業教育提供的人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事業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職業教育學的知識比較集中,因為職業教育是為特定行業服務的,根據這個行業或者職位需要的知識技能進行學習。院校根據這些職業所需要的技術與專業知識為學生安排課程,調整與優化課程結構,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培養特定的人才。
職業院校可根據鄱陽湖崗位的需要培養相應人才,如今共有八個產業在鄱陽湖生態開發區進行,這八大產業都是新興產業,與此同時,在園區中還有多個與生態建設有關的工程。這些產業與工程都急需大量人才,高職院校可以就這些產業優化專業結構,比如職業院校可以增設污染治理、節能減排、環境保護、鄱陽湖旅游業等專業,也可增設鄱陽湖區域特有的專業,并在此基礎上優化課程結構。根據鄱陽湖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的現實需要調整教育方式與課程形式,重視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鄱陽湖生態建設培養并輸送大批了解生態知識、掌握技術、具有較強組織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2.1.2對職校課程進行改良,增加鄱陽湖相關的生態文化知識。
除了學生必備的基礎知識、專業知識課程及技術操作課程外,還要增加有關鄱陽湖周邊環境、景點講述的課程,讓學生認識到鄱陽湖的獨特魅力;要增加與鄱陽湖文化相關的課程,如果想要完成生態文明的建設,除了改善鄱陽湖的風光景色之外,還要注重鄱陽湖的內在——鄱陽湖文化。文化是一個地區在眾多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首先鄱陽湖生態開發區的景德鎮因為陶瓷文化聞名世界,與此同時井岡山可謂紅色文化的發揚地。職業院校可以增加講述井岡山精神、革命精神、弘揚紅色文化的課程。學生畢業后可以重點研究鄱陽湖紅色文化相關的內容,結合工作成果大力弘揚鄱陽湖的紅色文化。
2.1.3在職業院校校內活動中融入鄱陽湖生態文化內容。
校園是學生學習與生活的地方,校園文化、校園風氣在無形中影響著學生。為了培養學生的生態理念,首先學校應當建立良好的校園生態文化,一定要明確校規校紀:學生應當在校內遵循良好的生態理念,違者會受到懲罰;校園內的建筑、學校構造可以適當增加與生態文化相關的內容,同時在廁所、水池、食堂粘貼相應標語提醒學生。學校的行為應當滿足生態理念,不使用一次性碗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避免資源浪費,良好的校園風氣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與學習。
由于院校部分專業、課程是根據鄱陽湖生態建設的要求設立的,因此在校園活動中應增設相應內容考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及鍛煉學生的能力。在校內可以設立有關鄱陽湖生態文化的實驗室及相應的實訓基地,鼓勵學生討論、互相合作、講解自己的創新作品,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知識、發散思維在這些區域內大展拳腳、鍛煉能力;學校可以開展“鄱陽湖紅色文化宣講活動”和“紅歌唱遍鄱陽湖”歌唱比賽,組織專業人士向學生講授生態文化知識,舉辦有關鄱陽湖生態建設的征文比賽或者知識競答比賽。也可舉辦創新杯大賽,鼓勵學生宣講自己想出來的有利于鄱陽湖生態文化建設的想法,讓學生在校園生活的時時刻刻充滿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鼓勵學生時刻重視鄱陽湖生態建設內容。
2.1.4通過課外活動形式將職業院校與鄱陽湖生態開發區融合。
有關生態環境知識的學習僅僅依靠課堂知識是不夠的,學生應當走出校園參加各種各樣生態建設活動增長見識。結伴或者以小組形式到鄱陽湖附近進行實地考察、社會調研,參與公益活動,真正了解鄱陽湖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
院校可以利用鄱陽湖生態開發區提供的平臺讓學生與國內外知名院校的學者一起研究討論有關鄱陽湖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探討更有效更完美的治理方案。職業教育院校也可與鄱陽湖生態建設單位達成一致,采取雙方合作的方式共同培養人才。職業院校為學生提供學習、科研方面的內容,鄱陽湖生態開發區可以為學生們提供實踐場所,也可以為職業院校學生們提供與國內外專業人才進行交流的平臺。讓職業院校中的人才與鄱陽湖擁有的優勢相結合,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科研,為鄱陽湖的生態建設、環境改善出力。
2.2江西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的意義
江西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路徑的設立,對鄱陽湖生態的建設及職業院校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意義。首先,這一路徑的設立滿足了江西鄱陽湖生態文化建設過程中對精通相關技術的人才的需要。其次,職業院校的學生可以到鄱陽湖實際崗位上實習,不僅能夠培養能力,還能夠了解真實的工作環境。實習結束后,優秀實習生可獲得留下工作的機會,大大減輕學生的就業壓力,緩解鄱陽湖生態建設任務對于優秀人才的需要這一問題,最大限度地發揮鄱陽湖生態區建設過程中職業教育的作用。與此同時,雙方的融合能夠促使生態科研成果的發展,開發出更多環境友好型產品。
3.保障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融合路徑的措施
3.1學校制定相關制度保障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融合
學校應制定懲罰制度,給予違反生態文化要求的學生處分。學校可以制定學分制度,為校內外各種活動標明學分,鼓勵學生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校內活動,積極參與學校與鄱陽湖生態開發區合作的校外活動,給予表現突出的個人或者小組表彰獎勵。
3.2鄱陽湖生態建設相關單位應當采取一定措施
首先鄱陽湖建設單位應當為前來實習的實習生安排指導人員,組織實習生在鄱陽湖生態開發區內實習,同時建立一定的考核機制,對高職院校前來實習的實習生進行評價考核,決定實習生能否留下工作;其次鄱陽湖與職業院校合作培養學生,鄱陽湖應當為學生們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將鄱陽湖的學習資源分享給高職院校。
3.3政府及社會為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提供支持
政府應當支持、鼓勵、重視鄱陽湖與職業院校合作,加強這一科技創新交流平臺的建立,促進鄱陽湖生態開發園區與職業院校的對接、融合。鼓勵更多專家學者參與鄱陽湖與職業院校這一合作平臺,為學生提供指導,同時可以將一些國家生態科研任務交給這一平臺的學生,讓學生與專家們集智攻關。社會應當支持職業院校與鄱陽湖生態區合作建立的實訓基地,可以為基地提供一定的物資支持。
4.結語
江西鄱陽湖生態建設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一任務的具體實施需要大量人才。具有生態理念的人才稀少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將江西鄱陽湖的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相融合是培養生態建設所需人才的重要方法。以鄱陽湖的生態文化為指引,職業教育院校調整、優化校內專業、課程。同時,鄱陽湖生態建設與職業院校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共同培養具有生態理念的人才。通過鄱陽湖生態文化與職業教育的融合,鄱陽湖生態建設與職業院校的相互合作,充分發揮雙方的作用。使鄱陽湖生態開發區的建設更完善,有利于掌握生態文化知識的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有助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順利建設。
參考文獻:
[1]牧人.職業院校思政教育與德育融合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
[2]保莎,于炎.網絡輿論生態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8).
[3]潘陽子.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35):272.
[4]盧致俊,萬建.江西省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策略芻議[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5-6.
江西省社科基金“十三五”(2020)地區項目:地域生態文化融入地方職業教育的路徑探索;編號:20DQ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