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是當前基礎教育階段的新形勢。很多教師正積極通過教學行為變革來響應新課程改革的號召。初中地理教師必須根據教學需要精準施策,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和提高基本能力。本文立足學科自身特點與具體教學要求提出精準預設教學目標、轉變師生關系、優化教學環節、培養學習興趣及重視因材施教等提升初中地理學科教學效果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改革;初中地理;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32-0012-02
引 言
目前,初中地理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如教學目標設置不合理、教學方式單一等,阻礙了教學的進程和發展。教學目標的設定是構建高效課堂的第一步,如果教師所定的目標不明確,不適用于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就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并且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成果,從而導致學生無法理解和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1]。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學會總結和反思,不斷優化課堂設計,完善教學計劃,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一、預設教學目標,精準教學
目標的制訂是做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教師只有一開始就制訂好正確、科學、有效、全面的教學目標,才能方便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定位和正確的學習方向。只有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具體化,教師才能在接下來實施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中做到有條不紊,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果。同時,教學目標的制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方式的選擇,并且對教學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例如,在教授“秦嶺—淮河線”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首先確定教學目標:其一,幫助學生理解秦嶺—淮河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其二,告訴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意義;其三,讓學生了解與該章節相關的地理區域劃分及界限;其四,教會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的主要方法。能力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教師只有確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根據目標進行高效教學,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教師要教授給學生讀圖方法和技巧,指導學生自主讀圖。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在學生講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和答案后,教師做出評價和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對具體問題分析的基本思路。
二、轉變師生關系,合理激勵
就教學現狀而言,大部分教師并不注重加強自己與學生之間的聯系,對學生的了解甚少,不利于課堂設計的優化和教學目標的實現,自然也就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在新時代背景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高效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形成緊密的關系,學生完全接納教師,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
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及相關的地理知識競賽等方式,逐漸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自己成為學生的朋友,由此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促使學生積極配合教師教學,放松身心,愉快地接受新知識,掌握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例如,在教學人口問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介紹自己的家庭情況,表達自己對人口問題的看法。教師要借助日常的教學活動經常與學生進行交流,多鼓勵學生,少批評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重視。這樣,學生自然就會為了得到肯定而更加自覺地學習,從而不斷提高自身學習地理的能力。
較為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將自己的課堂收獲與同學、教師分享。不同觀點與思想的碰撞又為新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的恰當處理必然能激勵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三、優化教學環節,啟發思維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第一途徑。優化課堂設計既重要也必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課堂教學要圍繞“創新”進行優化設計,教師要摒棄以前老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注意經驗的積累及出現的教學問題,不斷對課堂設計進行完善和優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3]。
例如,在教授“交通、貿易和旅游業”“人口問題和社會發展”等適合延伸擴展的地理知識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假設,如“假如人類移居月球”“假如海水不是咸的”等,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自主查找相關資料,并進行討論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要多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地理實踐活動,使學生實際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認知地理學科。比如,在教授“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地球自轉與公轉”等知識時,教師作為指導者,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探索,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親身實驗或模擬過程中獲得新知。
能夠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之一。教師應科學安排教學環節,以促進學生思維的延展、深入,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四、基于學生興趣,提高參與度
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初中生的學習行為受其興趣的驅使。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重要,教師可以利用有趣的地理知識,如奇聞趣談、地理之謎、社會熱點等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既要重視對教材的鉆研和利用,也要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只有兩者兼顧,才能促進學生的個性養成和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可以根據有趣的地理知識組織主題演講賽,主題可以定為“假如地球上沒有海洋”“地球的未來”“雅魯藏布大峽谷探險之謎”等,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又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此外,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將地理教學拓展到課外,帶領學生參觀地理博物館、參加地理夏令營集訓活動等,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地理學科的魅力。
總之,適切的教學內容、合理的教學環節、新穎的知識呈現方式,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科情感,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五、依據學生實際,因材施教
作為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的一種策略,因材施教在地理教學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屬于創新教育的一部分。一個班級的學生不可能學習水平和地理基礎都一樣,所以,教師要將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合理劃分,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幫助同一班級的學生取得整體進步,并在因材施教的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及時對教學策略進行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斷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因材施教要求教師對學生進行調查和了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策略,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學習定位,從而不斷努力,取得進步。例如,在教學“亞洲及歐洲”這一章節時,教師要先對基礎知識進行系統講解,再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優秀、中等、后進,給不同層次的學生分配學習任務,要做到總體教學和層次教學并行,以便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又如,在教學“日本”一課時,教師可以讓一部分學生介紹日本的地理位置與范圍;另一部分學生介紹日本的地形及氣候;還有一部分學生說明為什么日本耕地面積狹小?為什么日本的自然資源多依賴進口?從而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有所收獲。
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是當前基于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要求。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可分層級,讓不同的學生均有機會參與課堂學習,然后通過學習成果分享和整合來幫助學生全面學習某一內容。同時,學生還能在此過程中借鑒他人的學習技巧,在反思中有所感悟。
結? ? 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前提下,不斷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制訂更加切實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探究能力,讓學生實現學以致用,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程改革要求廣大教師及時轉變傳統觀念,認真學習課程標準,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進行靈活教學,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總之,為了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獲得更多的知識和地理能力,教師要對課堂教學不斷進行優化設計,實行循序漸進、科學、有效、全面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樊捷.趣味教學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資源,2017(12) :38-39.
[2]吳岱峰. 地理學科能力的劃分與學生地理學科能力培養[J].地理教學,2013(16):8-13.
[3]姚維東.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學過程優化研究[J].名師在線,2020(30):81-82.
作者簡介:龔偉(1985.3—),男,江蘇鹽城人,中小學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