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燕玲
摘 要: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同人們的生產生活緊密關聯。當前,生態環境惡化,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國大力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學生的教育緊密相連。新課改要求教師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積極滲透環境教育,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教師應在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進一步提升綜合素養。文章圍繞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來展開分析,以期能為這方面的教育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數學課堂;環境教育;滲透;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25-0095-03
我國經濟已經步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保護生態平衡和生存環境,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維持生態平衡,離不開創建生態校園和綠色校園,加強學生的環境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僅僅是公辦學校在教學中不斷地整合環境教育,我國的教育機構也將環境教育逐漸融入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之中,這足見我國對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那么,要怎樣在數學教學中為學生滲透環境教育呢?本文主要對數學教學滲透環境教育進行探討。
一、 數學教學中開展環境教育的背景與意義
根據新課改對教學的要求,在教學內容中融入環境培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態觀,已經成為一項重要教育內容。數學屬于一門基礎學科,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上都與環境教育有一定的關聯,數學學科當中有較多的環境教育因素。當然,我們的環境問題也會應用到較多的數據與數學方法。學生通過對數學的學習,可以理解人類同生存環境間的關系,所以,教師可以在數學課程結構以及教學內容上全面滲透環境教育,使學生了解人類同環境間的緊密聯系,同時還可以對生態平衡問題有更加具體的了解。
1.社會的需要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經濟發展較快等因素,使我國的環境和資源面臨嚴峻的考驗。這需要樹立全民意識,激發人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所以要加強學生的環境教育滲透,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成為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新一代接班人。
2.現實的差距
我國政府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并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規。但是從相關資料可以看出,初中階段的學生雖然對環境污染以及人口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還缺乏科學的認識和較強的環保意識,沒有深入了解我國重要的環保政策。所以,還需要在不同學科加強對學生的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
二、關于環境教育主題活動
依據環境教育內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將環境教育活動分為主題型與學科型活動。主題活動主要是教師、學生依據某一活動主題所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或社會實踐活動,同其他教育活動相比,環境教育主題活動的突出特征是活動的開展具有主題性,同時教學形式更加靈活多樣,環境教育的主題活動可以借助班會的形式展開,也可以在課堂中開展環境教育。學生在課堂中所遇到的問題都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環境教育主題活動的時候,也可以給學生出幾道應用題,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拉近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距離。教師要在環境保護的背景下,將環保意識與數學應用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們在具體的數學題目或者數學游戲中感知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通過數學計算的方式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環境保護的必要性。例如,可以通過辯論、游戲等形式開展。
同時,主題型活動的內容設計要在學習的基礎上開展,通過采用類似于主題班會的形式,使學生可以在戶內或戶外進行。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學生更容易產生興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
學科型環境教育活動課應更加重視教師對學生學科內容的傳授,并在此活動中對學生的習慣和行為進行培養。環境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將環境內容、態度以及掌握的技能同實際應用全面結合,從而推動環境教育教學內容能夠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學生以后面對突出的環境問題時,能利用所學知識及技能,投入到具體的環境保護行動中去。
環境教育的主要培養目標如下。(1)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學生要從思想上、情感上真正做到重視環境、關心環境并熱愛環境,從而對環境形成全面認識并形成正確對待環境的態度,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并逐漸影響學生和周邊人群的思維模式與生活方式,逐漸朝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向改變。(2)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環境教育后,能運用掌握的理論知識有效地解決環境保護問題。學生要初步利用所掌握的知識來分析環境現象,培養深入調查、科學分析、改善環境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3)學習環境知識。學生要在了解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對生態平衡以及生態工程等基本知識有深入了解。學生要能分析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初步利用人類、能源同環境的關系,通過自己掌握的生態系統原理,來分析環境保護問題。
三、在數學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的策略
1.通過生活情境,滲透環境教育
為了將環境教育全面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從題目中挖掘能夠滲透的教學內容,并探尋較貼切的融合點,將環境教育融入到教學設計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首先分析教材中涉及環境教育的相關內容,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分析與學生的知識能力貼近的環保教育,使環境教育與學科內容具有協調性,挖掘學科內在的教育因素,將環保教育同數學學科全面結合起來,使環保教育具有整合性,結合教育教學的實際,積極引進環保領域取得的新成就,豐富教育的內容,使環保教育具有開放性。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發揮教學的環保教育功能,在諸學科的教學中尤其是數學教學中選取一些較有力的證據、統計材料以及數學文化,向學生展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教育活動。例如,我們常常能看到水龍頭沒擰緊的情況下,水會往下滴落,假如每分鐘30滴,1小時就會造成1 800滴、60 mL水的浪費,那么大約多少個小時浪費的水能夠一個人一天的飲水量?這樣的題目就是在數學學習中,應用環保教育、滲透環保意識的教學。這些簡單數據能夠震撼到學生的心靈,使學生感到驚嘆。學生可以深深感受到水資源浪費的嚴重性。這樣的教學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積極地推動環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