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玲
摘要: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小學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良好的法治觀念。而小學生正處于 “三觀”形成階段,思辨能力影響著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本文主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思辨能力進行探究,并結合實際情況給出了一些針對性建議與對策,以幫助一線同仁舉一反三,形成適合自己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模式,從而更好地提高孩子認知水平和思辨能力,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思辨能力? 實踐與辨析
道德與法治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多方面發展。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填鴨式的方法”占了主導地位,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堂教學缺乏生機、活力,道德與法治教育收效甚微。有的學校更是因為要抓主學科成績,忽視或者淡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而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信息的普及化帶來了無限可能,很多小學生通過手機、電腦等信息媒介工具了解了許多成年人的世界,媒體的“無界”和紛亂,讓他們變得不再混亂又迷茫,低年齡段未成年人犯罪等一系列不良事件層出不窮。
要改變這一局面,關注學生們的心理健康,學會用“慧眼”看事物就顯得尤為重要。思辨能力的培養一再被得到重視。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這種能力是需要教、需要練、需要培養的。作為教師,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進行改變,積極進行角色轉換,積極探索有效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他們對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讓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形成嚴謹的思維態度和良好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緊密的聯系,用具體案例分析、模擬體驗、挫折體驗來豐富學生生活經驗,啟智開慧,為今后的人生打下正確而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現狀
道德與法治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法治觀念與用法意識,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教材內容最大的變化即是強調了“法治”這一要素,更加契合了“法治社會”的學習要求,以法律作為引導,給小學生以判斷是非的標準,同時增強了法治意識,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與辨析能力。但目前道德與法治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問題亟待解決:
1.教師不專業,多是主學科教師兼職,習模式僵化,學習氛圍不足。
2.缺乏足夠的實踐性。道德與法治的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中,實踐性有著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而其他特性的實現都離不開實踐性這一根本特性。因為只有通過實踐,學生們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并順利運用于實際生活當中去,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學生缺乏主動思考意識。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和家長囿于有限的課堂,教師和家長代替學生做判斷,孩子們缺少實踐機會,缺乏深度的思考,面對選擇無所適從,面對是非無法辨別,面對誘惑無法拒絕。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一)豐富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方式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生活帶入課堂,教師需要想方設法豐富教學方法,創新教育方式。例如結合實例(身邊的案例、新聞故事)的案例教學法,模擬真實情境的情境教學法,運用網絡互動的智慧課堂教學法等等,讓學生在不同的實踐性活動體驗中感受做出判斷、學會拒絕、明辨是非的快樂。
(二)深度探究道德與法治活動的內涵。
作為教育工作者,需要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予以深度理解,理解該門課程設置的意圖。部編教材中設立了很多“探究與分享”類的欄目,而且設計的方式多種多樣,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就意味著教師與學生多了很多選擇的機會。教師可以創設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研究討論;也可以設計一些實際案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補充與分享;同樣也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探索模式,變被動為主動,站在多角度思考問題,體會教材編者的用意。與以往的教材不同,新版《道德與法治》的內容主線更加具體明了,始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放在了中心,并把這種精神滲透到了各個板塊,“探究與分享”就是其中之一。學生通過討論、分析、體驗等多種方式深刻體驗,不知不覺中把二十四字核心價值觀鐫刻于內心。
(三)建立深度學科融合模型
道德與法治動手系列課程會涉及繪畫、科學知識、手工等方面,學生可以將此課程習得的技能運用到其他學科,與此同時其他學科的知識也可以滲透到動手系列課程中,達到螺旋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效果。
道德與法治動手系列課程與其他學科融合可以改變單一的課堂講授方式,旨在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其他學科上。這種形式既能夠豐富孩子的學習方式,又能夠加深學科對生活思考方式的滲透力度,從而提高學生思辨水平。
(四)營造良好氛圍,鼓勵學生思辨
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在關注學生狀態的同時保持嚴謹的教學態度,還要充滿感情,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空間,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要給學生犯錯的勇氣和反思的機會,唯有在“德”與“法”,“情”與“理”的交織辨析中,認知才會螺旋式上升,“思”與“辨”才能真實高效發生。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的《我很誠實》一文,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會,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善意的謊言是否可行?”開展主題辯論活動。比如正方的觀點:“善意的謊言完全可行,因為其出發點是好的。”反方的觀點則是:“謊言就是謊言,永遠也不是真相,謊言不可原諒。”在辯論的過程中,教師 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教育類視頻,讓他們多感受真實的情景,加強學生的代入感,模擬真實的情況,這樣更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
(五)提高教學案例的利用率的同時確保教學連貫性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每個框題都設置了數個探究活動,如果探究活動缺乏足夠的聯系,就容易使得課堂教學環節連接不協調,造成案例的浪費,學生的思辨能力自然難以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以小學五年級下冊的《讓我們的家更美好》為例,該框圖涉及許多類型的責任,清單羅列的內容較為密集,而且事件出現的情形較多。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引導將這些進行歸類處理并進行重組,將多個案例簡化成一個貫穿始終的序列,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的效率。
三、結語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擔負著培養一代帶現代化公民的重任,面對紛繁事物不迷惑,面對是非黑白能判斷,面臨十字路口能抉擇,是“思辨”能力的重要體現,這樣的思考辨析的能力,我們的孩子時時需要。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王俊梅.道德與法治教師專業發展共同建設的行動研究——以南京市鼓樓區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9(8).
[3]司桂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