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笛
摘要:2019年開始,教育部陸續發布公示,要加強美育藝術課程、體育課程的全面開展與實施。本文中所涉及的實際案例是筆者擔任特崗教師四年期間,在“山泉鎮中心學校”擔任音樂教師進行教學實踐開展關于《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第二點“強調音樂實踐”的研究和課堂教學中的作用而引發的思考和感悟。
關鍵詞:音樂課程標準? 美育? 初中音樂? 音樂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0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4-0122-03
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音樂課堂隨著教育不斷改革變化開始了新的發展階段,從最初的“透明”課程逐漸慢慢受到了學校內領導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并且在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和評價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特別是義務教育七至九年級學段的學生,這時期的青少年學生生理和心理都日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想法以及與人交往的意愿和愿望逐漸增強,由于外界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方式增多,所以他們在學習上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經驗,相比較小學時期的學生,他們有著非常明顯的變化和發展。學校作為培養學生知識、技能等全面發展的重要機構,開展音樂美育教育和素質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陶冶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和范圍、有意識地將音樂和美育中的人文內涵與教學相結合,這些方面都需要我們非常重視。《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是面向全國義務階段的基礎課程的規范和要求,可以幫助老師更清晰的制定相關學段學齡,面向全體學生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和目標等各方面的指導性文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基本理念包括: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為主。其中,強調音樂實踐是課程基本理念當中值得我們重視的一條,因為音樂課堂從上課開始一直到下課,這整個過程中其實就是在進行音樂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本文會從把側重點放在提高學生的課堂音樂感受能力、引導學生自愿參與音樂實踐過程以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能力這三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提高學生的課堂音樂感受能力
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于“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后的一段話中說到:“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有效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這里所說的“有效提高音樂素養”是通過音樂實踐得來并且通過音樂教育課堂所起到的作用而表現出相對應的情感和學習能力。在音樂實踐作用當中提高音樂素養的前提就是提高學生的課堂音樂感受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認知能力不是天生賦有的,是通過連續不斷的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和培養結合學生自身對音樂所理解和發出的情感感受,這些因素相輔相成才會使學生具有自身感知音樂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發現音樂中的美
首先從音樂實踐的角度來講,讓學生最快速的感受音樂就是從聽、看這兩種方式。在音樂課堂中,可以讓學生觀看和聆聽一些演唱和演奏類的視頻,然后引導學生一起去分析和思考討論這些音樂中的旋律、節奏、歌詞或者樂器的聲音都有什么,先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感受形成,從這個步驟可以鍛煉學生音樂實踐的基本知識的練習和培養,讓他們有對音樂初步認識和判斷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音樂中的美
在音樂實踐過程當中,除了我們上面所說的初步鍛煉學生的感受能力,通過聽、看以及分析思考之外,教師還要善于啟發學生,讓他們在剛剛聆聽音樂或者觀看視頻時感受里面的旋律、節奏、歌詞、樂器等是什么樣的,如果是高興,那么是喜悅興奮,還是狂喜?如果是舒緩的,那你聽到的是優美舒緩,還是凄美哀傷?通過不斷的引導和啟發,試著讓學生們感受音樂實踐當中所感知的音樂曲調,最后試著讓學生舉一反三,看看他們所知道的和熟悉的樂曲歌曲中有沒有類似的或者其他情緒的音樂,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感受音樂的魅力。
二、引導學生自愿參與音樂實踐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一)遞進式的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課堂
在初中擔任音樂老師期間,筆者最大的感觸就是學生會不好意思。這里的“不好意思”是指學生不敢展示,不想張嘴唱歌,他們只愿意去做旁觀者。但是他們都非常喜歡音樂,愿意上音樂課,很多學生特別怕老師教唱完歌曲以后說:“現在誰想站起來展示一下”或者“誰愿意到前面展示一下”,這兩種情況幾乎會停滯你的課堂活動,能參加和響應你的學生只有一名或者兩名三名,其他同學會在這個同學展示時偷笑,出于對自己的“保護”就很少有同學愿意站起來展示自己。他們害怕自己被笑,會緊張,但是在座位上,他們卻很放松可以完全展示自己,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音樂實踐,所以在音樂實踐的過程中,可以把展示的內容分成一部分或者幾部分,每個部分都有學生參與,這樣把分出的部分比重逐漸減小到最后可以一個人展示的時候,學生的自信心和興趣就會被建立和激發,這就是遞進式的引導參與,目的就是可消除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中的主要障礙——缺乏自信,在音樂實踐過程中可以使學生獲得好的音樂體驗感和審美能力的基礎就是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和旁觀者心理,使學生建立自信心。
(二)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活動氛圍
想讓音樂實踐過程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就必須要給學生們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這個愉快的度其實不太好拿捏,由于筆者教的學生是七至九年級,這個學段的初中學生因為年齡的原因,如果給他們一個過于愉快的活動氛圍,音樂實踐活動是沒有辦法很好去推進的,這個氛圍要以輕松為主,每次上課時,我們教師要靠近學生,不是以老師的身份,而是一個共同學習者的身份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進行音樂實踐活動。你要比學生們更敢想、敢唱、敢做、敢創造。比如在學唱完歌曲時你想讓學生開始音樂實踐,而他卻不太敢張嘴,你這時候如果愿意和他一起唱或者走近他的身邊以肢體語言節拍動作等方式進行,在這種情景氛圍的營造下,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學習可能會更加深刻,課堂的氛圍也非常的和諧和輕松,學習熱情也會很高,這時候可以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在優美動聽的音樂當中抒發自己的情感,從而可以達到積極參加音樂實踐的目的。
三、增強學生音樂表現能力
(一)消除學生的“戒備心”
上班期間好多班主任都和筆者說,學生和老師之間是有“戒備心”的。班主任希望筆者可以在課下和有些不怎么喜歡聽主課的學生聊天談心,讓他們可以對待主科課程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從而提高成績。音體美藝體老師往往比較受學生的歡迎,可能是因為藝體教師和學生的距離感沒有那么強,但是在課堂上還是存在,特別是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當中,他們喜歡音樂課輕松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但是真正落到自己頭上要開始音樂實踐活動時就會由于和教師之間的戒備心理而開始排斥。在上述中提到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就是為此而打基礎,一個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還有坦誠面對自己的老師,可以讓學生消除“戒備心”,讓學生信任自己,形成一個良好的師生平等關系,相互尊重理解,這樣學生就可以積極參與到音樂實踐當中,通過音樂實踐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從而獲得音樂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二)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對授課內容有興趣而且愿意積極參與到當中來獲取知識,才是真正的完成了一節課。同樣的,激發學生對音樂課堂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學習并參與最后,從中提高了音樂審美能力,在頭腦中可以對音樂進行想象力和創造才是真正的學好了這堂課。在音樂課中必不可少的是音樂游戲環節,這個環節在平時的課堂中很受學生們的歡迎,這也是把書本中學生不愛學習的知識研究變成生動有趣的游戲,寓教于樂,從中學習到了知識,這樣學生既可以學習到書本上的知識,也滿足了學生愛玩好動的自身特點,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們在音樂課堂當中感受不到枯燥無味,反而覺得課堂時間過得很快反而依依不舍,讓他們明白書本上的知識不是死記硬背的,也不是刻板沒有生命的,讓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學生喜歡音樂,讓愛好音樂的學生對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激發了學生們主動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活動的信心。
四、結合《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的教育目標來源之三探討“強調音樂實踐”與音樂課堂教學
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一書中泰勒所提出的教育目標的來源之三: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中,在藝術領域中的五個主要功能與本文中所涉及到的音樂實踐活動息息相關,在藝術領域中例證出學科在普通教育中可能發揮的主要功能:首先最重要的功能是拓展學生的感知范圍。還有藝術能澄清人的觀念和感覺(這里是指除語言之外的另一種交流媒介,例如音樂)。其次是個人的整合,這里可以結合本文所研究的內容理解為藝術可以起到減壓的作用以及陶冶情操和美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培養興趣和價值觀,這是很重要的教學功能,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技術能力。
還有一個方面可以體現音樂課堂教學活動相關教學功能——確定目標,確定目標是選擇經驗、組織和實施經驗及評價的前提,這里也是泰勒認為最關鍵的步驟,目標對內容和方法有巨大的制約作用,因此這里重點對這一章進行分析。關于目標應該更加關注哪一方面,進步主義者關注兒童自身興趣,要素主義者則認為這關乎于文化遺產,因此在這些科學共同體之間存在著爭議。泰勒針對不同的聲音總結出:“任何單一的信息來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讓學校為教育目標做出全面且理智的決定的基礎,因此我們需要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哲學來指導我們究竟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目標,應該考慮到各種五種來源”。這五種來源分別是:對學習者本身的研究、對當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學科專家對目標的建議、利用哲學選擇目標以及利用學習心理選擇目標,在上面五個來源的視野下,根據泰勒的陳述,想要陳述目標就要歸納出一個完整規范的目標,應該包括四個要素,這四要素分別是:行為主體(學生)、行為、條件(情境)和程度。在確定目標之后,我們就需要選用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的學習經驗。
而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對身處環境所產生的反應而發生的,因此通過和實際案例的對比,我們可以總結出泰勒把學習經驗定義為學習者和使他起反應的環境中的外部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的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的一種互動,單單是教師展示在學生面前的東西并不能稱之為經驗,泰勒認為,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興趣和背景,以此為基礎創設刺激性的環境,從而引起學生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這就是我們在音樂課堂實踐中所涉及的外部引導、啟發等教育手段。泰勒還提出了選擇學習經驗的一般原則,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就應該提供相應的學習經驗;學習經驗不僅要包括教育目標所涉及的行為,還有該行為所涉及的內容;學習經驗應該是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迎合學生興趣和需要的,并且符合人格發展規律。泰勒分別描述了培養思維技能的學習經驗、有助于獲取信息的學習經驗、有助于培養社會態度的學習經驗和有助于培養興趣的學習經驗的特征。選擇了學習經驗,接下來應該是如何有效地組織這些經驗,為了使它們能夠被學習者最大程度上內化,就要對學習經驗進行合理組織。
其實在初中音樂課堂當中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起到可以培養和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作用,是《初中音樂課程標準》中和教育教學大綱中所提到的重點內容。在教師音樂教學當中,通過強調音樂實踐,重視音樂實踐,從而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音樂課堂實踐活動當中,就是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和音樂素養提升。希望可以通過互動式的音樂實踐讓學生愛上音樂,通過音樂可以表達自己,不僅僅是在音樂課堂當中表現自己,也可以在生活中證明自己,向著陽光,努力生長。
參考文獻:
[1]楊陽,王滔.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5(04):52.
[2]張鳳.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的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7(14):61.
[3]王一品.給學生一片展示自己的天空——對《音樂課程標準》中重視音樂實踐的幾點認識[J].北方音樂,2012(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