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燕
【摘? ? 要】中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和主渠道,做好中高職思政課程銜接是新時代貫徹落實現代職業教育政策和構建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強思政課程實效性,打造“思政金課”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中高職? 思政課銜接? 問題及路徑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21.025
開展中高職思政銜接課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高職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順應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發展大勢;有利于循序漸進、螺旋式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共同打造中高職有效銜接的一體化“思政金課”。當前,中高職思政課程在銜接的過程中存在教材內容重復、教師銜接意識不強、評價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從構建中高職思政課有效銜接機制和交流平臺、重構教學內容、提高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的銜接意識、健全中高職一體化教學評價診斷機制和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等四個方面入手。
一、中高職思政課銜接的意義
(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中高職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校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好中高職思政課程,做好中高職思政課程銜接,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學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中職和高職是兩個不同的學段,做好中高職兩個不同學段的思政課程銜接,有利于思政教育者把握不同學段、不同年齡學生的思政教育側重點,正確引導中高職學生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成為德技并修、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二)順應了新時代職業教育戰略發展大勢
教育興則國家興。職業教育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礎,在教育體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2014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進一步將“中高職銜接”定位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目標任務之一,并且提出要“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等方面的銜接,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在新時代的新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正蓬勃發展,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急需職業教育培養大量具備工匠精神和職業精神的高素質人才。中高職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和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生力軍的素質,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做好中高職思政課程銜接,對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人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三)有利于循序漸進、螺旋式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因此,做好中高職思政課的有效銜接,有利于循序漸進、螺旋式地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中高職思政課教師針對中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征,有側重地做好思政課程的有效銜接,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四)有利于共同打造中高職有效銜接的一體化“思政金課”
做好中高職思政課程的有效銜接,建立健全中高職思政課的師資溝通平臺,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開發適合中高職學生不同學段內容有機銜接的創新課程和教學資源,建立中高職教師有機有效協作共進的思政課程教學教研共同體等。有利于協同開展課程的設計、開發、試點、檢測、反思、優化、推廣交流等方面的實踐和探索,共同打造中高職有效銜接的一體化“思政金課”,不斷提高思政課程的教學實效,實現思政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二、中高職思政課程在銜接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內容上存在交叉重復
中職思政課和高職思政課在教學內容上存在重復的問題,不容忽視。2020年,教育部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把德育課更改名稱為“思想政治”,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哲學與人生》《職業道德與法治》四門課程,主要是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展常識性教育,重點培養中職生的政治認同、職業精神、法治意識、健全人格、公共參與等政治核心素養。高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三門,分別是《思想道德與法治》《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形勢與政策》。這三門課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化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學習,培養學生成為聽黨話、跟黨走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兩個學段的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交叉重復問題。
(二)中高職思政課教師“各自為政”,缺乏銜接意識
中高職思政課教師銜接意識不強,存在“各自為政”,鮮有交流合作。訪談發現,部分思政課教師在處理銜接問題時“說一套,做一套”,很少有教師主動關心其他學段的思政課教育教學基本情況,更鮮有人注意在思政課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真正去貫徹和實施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銜接整合。思政課教師銜接意識的淡薄和銜接主動性的欠缺,客觀上制約了思政課內容銜接的有效實現,導致思政課內容銜接很難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得到具體的貫徹和實施。
除此之外,隨著思政課改革要求的深入,中高職思政課教師雖然都不同程度地在各自的陣地上積極開展教學改革,比如精心選取教學案例、積極探索教學方法、重構教學內容等,但總體上做得不充分。由于思政課教師在中高職思政課程銜接上缺乏深入思考、調研和交流,中高職思政課程存在教學方法、教學案例等方面的雷同。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陳舊使中高職學生覺得中職和高職的思政課教學內容雷同、教學方式雷同,導致學生對思政課缺乏興趣,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三)中高職思政課教學評價不全面
教學評價是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整個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它具有檢驗診斷、反饋調節、激勵反思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實際的中高職思政課教學評價還存在不少共性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教學評價理念相對滯后,未形成發展性評價;通過訪談和查閱文獻發現,學校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主要依據的依然是學生的學業成績,未能從發展的角度關注學生的潛力與多元能力;第二,教學評價方法單調陳舊;受評價考核體系不完善、教學工作量繁重等原因,部分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缺乏多角度的評價方法,采取的是簡單的量化評價方式,學生的學習態度、綜合能力被賦予一串串冰冷的數字,難以真實反映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素質;第三,中高職的思政課缺乏一體化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中高職學校由于長期缺乏溝通和了解,鮮有為中高職思政課銜接搭建有效溝通平臺和渠道的做法。
三、實現中高職思政課程銜接的主要路徑
(一)構建中高職思政課有效銜接體制機制和交流平臺
構建中高職思政課有效銜接體制機制和交流平臺是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做好德育工作的現實需要。
第一,完善中高職在教學內容與原則、教學廣度與深度、教學方法和藝術等方面的銜接,建立完善的部門聯動與優化、學生管理與表現、教學評價與監督的思政銜接機制,從體制機制上保障中高職思政課的有效銜接,為中高職思政課的有效銜接提供制度保障。第二,要打破中高職思政課“各自為政”的局面。中高職學校應建立思政教師交流和溝通的平臺,為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的有效溝通提供必要的渠道和保障,有條件的中高職學??梢越⒔處熭啀徶贫群吐犝n制度,促進思政教師和思政教學資源的流動,做好中高職思政課的銜接工作。
(二)重構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
中職和高職在教學內容上要不斷與時俱進,通過創新教學設計重構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和需要。中高職學生在學習特點、認知能力和認知水平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需要中高職思政課教師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重構教學內容,與時俱進,直面信息化、網絡化給思政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第一,創建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資源包。根據中高職學生的需求深入挖掘中高職思政課銜接的教學資源。比如,中高職教師可以開發關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時政熱點資源、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黨史教育資源等視頻和動畫,增加思政課的理論厚度和溫度,提升思政課的趣味性,提高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第二,中高職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內外實踐活動充實教學內容,例如思政課情景劇、角色扮演、演講、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等。將有趣的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堅持理、實一體的教育理念,幫助中高職學生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和崇高的職業精神,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的滿意度。
(三)提高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的銜接意識
所謂銜接意識,是指“從學生終身發展和自身教學過程的階段性、層次性與連續性出發,整體把握德育全過程的觀點和思想的總稱”。[3]銜接意識是德育工作者尤其是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的一種基本專業意識,它影響思政課教師對整個思政課銜接活動的系統認識與理解,制約思政課銜接實踐的具體執行與實施。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思政課教師在中高職思政課銜接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充分發揮中高職教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的銜接意識,加強校際之間、教師之間溝通和交流,同心同向推動教學改革,才能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打造“思政金課”,協同推進中高職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首先,中高職教師可以通過手拉手集體備課、同課異構等方式,加強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建立健全思政課教師一體化備課機制,打通中高職思政課銜接的“任督二脈”。其次,推動中高職思政課教師共同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在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式等方面共同進行課堂革命和課程創新改革。針對中高職學生的不同學情,中高職思政課教師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體現中高職思政課螺旋式上升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標,打造高效思政課堂,滿足不同學段學生的學習,提高思政課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第三,鼓勵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積極參加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相關培訓,了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意識到中高職思政課銜接是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重要一環,自主提高中高職思政課的銜接意識。最后,加強中高職思政課教師的崗前培訓力度,并把中高職思政課銜接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培訓,提升新進教師的銜接意識和銜接能力。
(四)健全中高職一體化教學評價診斷機制,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具有監督和導向作用。通過制定合理的中高職思政課評價標準,可以為中高職思政課教師指明教育教學方向,引導中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注意中職和高職思政課的有效銜接。思政課的教學目的重在促進學生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思維提升。長期以來,因為缺乏有效的中高職思政課銜接評價機制,中高職思政課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強有力的指揮棒來引導中高職思政課銜接問題。所以要做好中高職思政課銜接工作,就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中高職思政課銜接的評估體系,以教育教學評價的監督功能和導向功能,引導中高職思政課教師將中高職思政課銜接落到實處。
第一,通過中高職結對的方式推進中高職思政課的銜接,實現中職和高職的思政課教學評價和教學診斷的共建共享,推動中高職學校在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評價機制上相互融合,打造中高職思政課一體化評價體系。第二,要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功能,合理制定中高職思政課教育教學評價,在對學生的診斷評價中,堅持隱性與顯性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形成多維度、多元化、科學化的評價體系和機制,實現思政課全方位育人格局。
綜上所述,中高職思政課銜接目前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學校和思政課教師共同努力找到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中高職思政課的良好銜接,有助于實現中高職學生政治核心素養培育的“螺旋式”上升,實現思政課程與學生健康成長的良性互動,充分發揮思政課程對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的不可替代作用,進而為國家、社會和企業培養德技雙修、德才兼備的具有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卷椖棵Q:四川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思想政治理論課青年教師專項):新時代中高職一體化協同推進思政課教學路徑研究,項目編號:SZQ2021091。】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12.
[2]張爍.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2).
[3]胡昂.大學與中學德育銜接性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9(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