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芳
摘要: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經久不衰。是厚植中學生文化素養、培育中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完善其思想人格的寶貴資源。而初中語文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確的途徑和方法,有利于切實加強初中語文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本文就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關鍵詞:初中教育;語文教學;傳統文化
前言:在科學技術推動著社會迅猛發展的當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中學生素質教育都面臨著困境,一方面,傳統文化因為得不到認可和保護而難以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另一方面,應試教育下的中學生正在被訓練為做題水平高而文化素養低的一代人。基于這樣的現狀,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更好地發揮語文教學在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提高青少年文化素養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入傳統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一)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養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生存和發展的智慧結晶,積淀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精神力量。通過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使中學生了解古代社會發展情況、理解中國傳統讀書人的胸襟報復,領略中國古代文學的美感和力量。整體性提升自身文化素養。更好的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班人。
(二)有利于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
青少年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有責任和義務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并且更好的發揚光大。而學習是傳承的基礎和條件,通過語文教學讓中學生了解并喜愛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激發其內在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覺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
二、初中語文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一)引導學生全心全意投入課文學習
傳統文化所涉及的內容離當代青少年的生活甚遠,中學生沒有相關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其中表達的深刻內涵。想要達到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學會且學懂課文,就要從課文表層入手,逐步引導學生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課文學習中去。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登岳陽樓》時,對于詩人所表達的傲岸情懷,人生閱歷尚淺的中學生可能無法很好的理解,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課文學習中。這時老師可以從詩歌表層入手,引導學生想象“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的美景,進一步借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感受獨登高處的詩人內心的寂寞孤獨,最后在“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中體會作者壯志難酬的抑郁頓挫。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學會的不只是這一篇課文,更是讀懂此類文章的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獨立體會詩文情感變化的能力。
(二)創新教學手段、打造趣味課堂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涉及傳統文化的課文大都晦澀難懂,這一現狀要求教師創新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打造趣味課堂。將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留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興趣,還可以通過用不同的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內容提升學生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情感相投的音樂,讓學生由放松散漫逐漸進入課文情緒,可以通過播放音頻,帶領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讓學生在正式學習之前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有所觸動。也可以搜索與視頻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視頻,使學生充分了解文章創作背景,以達到更好理解課文的效果。
例如在學習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的《陋室銘》時,課前可以通過播放清雅的音樂讓學生平靜下來,在輕松中進入學習狀態。由于初中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還較弱,可以通過播放和課程有關的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文中意思,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的環境對于學習的益處。在學生觀看完畢后,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學習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從而逐步引導學生理解全文所表達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深刻內涵,至此,也就高質量的完成了整篇文章的教學。
(三)利用課外活動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雖然存在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點滴,但中學生卻很難直觀的發現到、感受到,而傳統節日常常飽含傳統文化的因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和把握這一點,適時開展豐富有趣的課外活動,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的《水調歌頭》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在中秋節來臨時,開展一些主題活動,讓學生在與文章創作背景相似的情景中,感受詩人通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情懷。具體來講。可以通過觀察月亮,體驗“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意境。可以通過分享中秋節和家人團圓的故事,來體會作者寫下“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時的孤獨心境”,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
(四)加大課外閱讀引導,讓學生與經典同行
對于傳統文化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更好的傳承,是要經歷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單純依靠課本中幾篇課文的講學是很難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感覺。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外閱讀任務,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經典同行,用經典的力量促進學生人格發展。
回歸到實際教學,教師要加大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指導學生去讀對自身文化素養和心靈成長有所裨益的讀物。與此同時,也要在讀物難度上進行把控,不可因為太過簡單而使學生失去了閱讀興趣,也不能選擇難度過高的文章,使學生產生畏難和排斥心理。在課程教學中,應當改變課外閱讀邊緣化地位,在平時的試卷中加入對課外閱讀的考察。將課外閱讀對課內課文學習的輔助作用落到實處。
結語:總而言之,語文教學作為一個合適的載體,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這樣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切實提高中學生文化素養,首先需要語文教師對這一問題予以充分重視,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需要中學語文教師不斷學習和探索,掌握和運用正確的途徑和方法。另外,初中語文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身在傳統文化方面的素養,不拘泥于課本,更要引導中學生愛護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陳雨晗,林瑩瑩.淺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刊.2017(3)
[2]宋紅蒼.淺論中華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意義與教學方法【J】.現代交際;學術版,2017(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