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王雙梅

摘 要:近年群文閱讀越來越受到一線語文教師關注,本文對高一必修課文《阿房宮賦》《六國論》作群文閱讀教學設計,以期在單元主題框架的學習下,對以學生為中心的高中文言文教學做一點探索。
關鍵詞:群文閱讀教學;《阿房宮賦》《六國論》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014-003
古文名篇杜牧的《阿房宮賦》、蘇洵的《六國論》出自部編本高一必修下冊第八單元,本文對這兩篇作品做群文閱讀教學設計,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獨立思考等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以期對主題單元學習下的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策略做一點探索。
一、主題單元框架下高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幾點說明
群文閱讀教學法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以及一組文本,在一定時間內,通過集體的建構,達成共識的多文本閱讀的教學過程。因此,圍繞“議題”,需要我們注重群文主題的聚焦性;將文本進行組群,著意于整體感知、對比深研;在教學設計理念和教學過程中,教師需重視學生的集體構建。
第一,關于群文閱讀教學之“群”的設計思考。杜牧《阿房宮賦》、蘇洵《六國論》兩篇文章組成群文的依據:一是兩篇文章都是論說文,思辨性、說理性都很強,二是在創作意圖上都是借古鑒今、針砭時弊,體現了作者的現實關懷和家國精神。三是兩篇文章在主題單元中有同等的重要地位,都要求背誦。四是雖然“群”也很重視閱讀數量,兩篇文章組成群文,看似數量不夠,但古文與古詩詞等篇幅短小特征不同,這兩篇古文篇幅適中,在論證方法、內容解讀上都較有難度,如果篇幅增加,會增大學生的負擔,對文言文學習產生畏懼。
第二,群文閱讀教學設計“議題”有三:(1)創作主旨、創作意圖,二文都是立足現實,評說歷史,借古諷今,針砭時弊,表現了作者的現實關懷。(2)論說方式、論說方法。(3)文體、論證效果。一為辭賦,一為史論,由文體不同,而在語言、情感以及文章的氣勢上,又呈現不同的文學風格。
第三,群文閱讀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集體構建,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參與。
第四,群文閱讀教學需在單元主題框架下,以單元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群為引領的設計和實施。因此,對兩文的學習用時3課時。
二、《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古文閱讀相比于古詩詞、小說等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更高,如對數量不少的文言文特殊詞匯、特殊句式的學習和積累,是能夠把握文章主旨、學會論說方法、感受作者精神的前提,但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在文體上,此前學生已學過蘇軾《赤壁賦》、賈誼《過秦論》、李斯《諫逐客書》等文言文,對論說文、賦體文章不陌生。但是《阿房宮賦》《六國論》在論說方式方法、情感氣勢、以古鑒今等方面是需要學生深度學習才能夠理解和把握的。
教材分析:本單元主題是“傾聽理性的聲音”,由4篇古文構成,即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杜牧的《阿房宮賦》、蘇洵的《六國論》。這4篇文章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文體多樣,有直言進諫、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據理辯爭、剖白心跡的書信,有立足現實、評說盛衰的辭賦,有借古諷今、以史為鑒的史論。二是都屬于論說文,善于思辨,論述嚴密,為古文名篇。三是作家都立足現實,針砭時弊提出解決方略,具有文人士大夫的責任與擔當精神。本單元主題的學習對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1]。單元學習目標為:“領會作者觀點及現實針對性,把握其解決現實問題的理性思維方式,鑒賞文章的說理藝術,學會在辯證分析與合理推理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判斷,養成大膽質疑、縝密推斷的批判性思維習慣[2]。
教學目標:在單元學習目標、新課標對應的學習任務群的框架規定下,《阿房宮賦》《六國論》的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和歸納文中特殊詞匯、句式,避免用現代意義去理解古義,做到對文本內容的精準理解,能夠背誦兩篇古文。
2.能夠結合杜牧、蘇洵文章創作的社會政治背景總結作者的觀點及論述的思路,把握作者撰文反思歷史的現實針對性,體悟杜牧、蘇洵的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精神。
3.理解和把握辭賦的鋪排揚厲等手法,感受《阿旁宮賦》震撼人心的感染力。理解和把握史論文體的主要特點,如闡發觀點鮮明、邏輯嚴密,體會《六國論》富于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4.能夠具備一定的理性思考、思辨能力,能夠分析質疑,撰寫時評或歷史、文化現象類短評。
教學重點、難點:
1.掌握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能夠背誦課文,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阿旁宮賦》賦體“鋪采摛文,體物寫志”的文體特點,掌握史論的文體特點,體悟《六國論》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3.具備客觀、深刻地評析歷史、社會熱點、身邊的現象等,能夠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能夠將自己的見解運用適當的論說方式、方法表述出來,能夠撰寫短評。
教學過程與教學環節:
限于篇幅,第一課時設計概述如下:
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解決疑難字詞、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翻譯全文,能夠熟讀、背誦全文。具體注意事項:
第一,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要求學生課前借助常用工具書、網絡信息解決兩篇古文的疑難字、詞、句等,為梳理全文脈絡、把握文章主旨清除障礙,做好筆記。
第二,教師課上檢查學生的疑難字詞句,以及課文的閱讀背誦情況。教師進行指正、解析、總結,并多用事例加以說明。
第三,要解決的詞匯、句式,力求典型、重要、全面。力求在句子中解讀特殊字、詞。多舉例、多練習,在練習和在例子中不斷加深認知。
第二課時(45分鐘)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杜牧、蘇洵創作的社會政治背景總結作者的觀點及論述的思路,把握作者撰文反思歷史的現實針對性,體悟兩位作者所代表的古代士人家國情懷、責任與擔當精神。
2.理解和把握辭賦鋪排揚厲的描寫手法,感受《阿旁宮賦》震撼人心的感染力。理解和把握史論要求闡發觀點、邏輯嚴密的文體特點,體會《六國論》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第一環節導入新課(3分鐘)
第二環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一、學生有對比地朗讀《阿房宮賦》《六國論》各一遍,然后齊背一遍。
【設計意圖】
第一,在第一課時學生已完成背誦,在新課開始做好銜接,讓學生快速進入歷史語境。
第二,齊背一遍,是對上一課時學習目標的檢驗。
第三,有對比意識地閱讀,是為了更好解決學習任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比閱讀的思維和能力。
三、學習的集體構建
(一)針對第一個學習目標,進行學習的集體構建
教師展示學習任務群:
1.杜牧《阿房宮賦》、蘇洵《六國論》分別探討了強大的秦國速亡、六國先后破滅的歷史事件,作者認為秦亡、六國滅的主要緣由是什么?
2.結合杜牧、蘇洵創作的社會時代背景,你認為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什么?
3.你認為杜牧、蘇洵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哪些精神?請談一談這種精神對當下文人知識分子、青年學子等的啟示。
教學活動1:
學生對比閱讀兩篇文言文,在原文中標出相關語句。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
教學活動2:
小組討論:杜牧、蘇洵的創作意圖;杜牧、蘇洵體現的文人士大夫的現實關懷與責任、擔當精神,并聯系當下、自己,發表看法。
(二)針對第二個學習目標,進行學習的集體構建
展示學習任務群。
1.你是否同意兩篇文章提出的觀點?其論述是否充分,邏輯是否嚴密?
2.《阿房宮賦》《六國論》兩篇文章歷來被譽為古文典范,請說出兩篇文章在情感、語言、手法、氣勢、說服力等方面的特色,兩篇文章的審美風格、論說效果如何?
教學活動3:
請用思維導圖將兩篇古文的論證思路、文章結構梳理出來,并對比二者。
教學活動4:
學生快速閱讀文章,并說出兩篇文章分別使用的論證方式、論證方法,指出對應的論點、論據。
教學活動5:
兩篇文章在情感、語言、手法、氣勢、說服力等方面的特色是什么?并談談其對文章說服力的效果,以及文學風格的影響。
【設計意圖】
第一,學習任務群是與教學目標相一致的,通過任務驅動在反復閱讀中獨立思考,通過小組討論等集體構建方式,完成目標學習任務。
第二,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回答情況,逐步引導、啟發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教學活動6:
教師展示群文閱讀結果檢測的表格,要求學生填寫。然后進行問題總結、課堂總結。
【設計意圖】
第一,針對第二個學習任務群,教師對學習結果通過填寫表格的方式作測評。
第二,要求學生梳理上述問題的討論、解決結果,每個學生獨立完成表格的填寫。
四、布置作業
有“問題意識”,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力。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題完成,并交流修改。注意交流時要暢所欲言,質疑論辯要有風度,尊重不同意見,認真記錄不同觀點及其依據。
1.一項閱讀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傾向于傳統紙質圖書閱讀,也有不少成年人則傾向于電子閱讀。對此,有人認為“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兩種閱讀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2.有人認為,道德底線低的人有時比道德底線高的人占優勢,你做不出來的,他做得出來,所以他們總能如魚得水。但師長告誡我們:要堅持“高線”,守住“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是守住了為人的根本。以“底線”為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設計意圖】
1.這是本單元學習任務六“如何論證”的內容,這樣的選題更容易激發學生思考的熱情,鍛煉學生的論說能力。
2.這個作業符合單元學習任務群要求,“理性的聲音需要理性地表達,這就要求觀點鮮明,言必有據,運用合適的論述方法(如比喻和類比)等。選取本單元一篇課文,從理性表達這一角度進行分析,寫一篇短論。”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對歷史事件、社會熱點、身邊的事件等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見解,撰寫議論文。
2.對學生的習作進行點評、指導,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意見修改出一篇符合要求,乃至高質量的文章。
教學重點、難點:
1.議論文的寫作具備一定的說服力、感染力,觀點明確、論證充分,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和見解。
2.學生克服困難,通過不斷修改,提高議論文寫作水平。
教學過程與環節:
第一環節:學生閱讀點評、推薦優秀習作
教學活動1:
1.小組內學生交流閱讀習作,并選擇一篇寫出評語。
2.每組推薦一至二篇優秀論文,并說出優秀及不足之處。
第二環節:教師評論、指導
教學活動2:
1.教師對習作進行總體性點評,指出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表現較好之處。
2.教師選擇2篇典型習作,讓作者讀出以作示范。
3.學生集體討論,這2篇優秀習作的優點、缺點,以及如何改進才能更加提高文章的水平。
【設計意圖】
第一,要求學生在第2課時學習后,
課余完成初稿寫作,為第3課時的交流、點評做準備,充分做好課上、課下的結合。? ? ? ? ? ? (下轉第18頁)
(上接第15頁)
第二,要在講評習作前,給教師預留出較多的閱讀習作的時間,為教師講評習作做充分的準備。
第三環節:學生根據學生、教師的意見,以及自己的思考,修改習作。
教學活動3:
1.學生在課堂修改習作。
2.教師對完成修改的習作二稿一對一指導。在這個過程中,等待其他學生完成修改。
3.完成修改稿的同學,下課時提交。未完成修改的同學,可在自習時間寫完、提交。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9,“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現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
[2]教育部組織編寫.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