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英
【摘要】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升學生的質疑能力,是小學階段的教師在授課時必須要重視的問題。這主要是為了將培養學生作為語文教學工作的中心,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創建符合學生求知預期的授課情境。質疑,可以使學生構建符合自己求知需要的知識體系;可以使學生更為自主地開展求知活動并進行合作,可以提升學生的革新以及探索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質疑;有疑可質;學習興趣
質疑,是心有所疑,提出問題以求得解答;也就是說提出疑問,請人解答。質疑,是析疑、釋疑的先決條件。質疑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積極思維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做到對已經學習的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并且能夠提出問題,同時,能夠通過交流合作,進行問題探討。可見,提問(質疑)能力是學生應該達到的一項學習技能。可以試想,牛頓如果不對“蘋果落地”這一現象提出質疑,也許就不會發現“萬有引力”這一定律;瓦特如果不對“氣充壺蓋”這一現象提出質疑,也許就不會發明蒸汽機。一切偉大的發現與發明,都源于人的質疑。因此,幫助學生樹立質疑的精神,教師責無旁貸。
授課時,要鼓勵學生進行質疑,如果讓學生的質疑局限于提出問題,這樣做就沒有對學生質疑能力的發展進行有規劃的培養。如,授課過程中,讓學生進行閱讀,進行提問,然后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就使得整個教學過程缺乏邏輯聯系,容易出現前后脫節的情況,使授課過程缺乏整體關聯。又或者過于迷信質疑的作用,但是又沒有開展針對性的引導工作,就會出現提問質量不高,十分膚淺的情況,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反而出現因為學生提問目的性不強而使授課質量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這些情況,都需要教師進一步強化對于學生質疑的培育工作,指導他們逐步提升提問能力,這也就是“有效質疑”。
進行語文學習活動時,學生存在疑問是正常的,因為疑問會使他們產生探究知識的主動性。以往的教學理念中,教學工作只要是基于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的,學生自然而然就會獲得知識。然而,片面追求講授知識,忽略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忽略了對其來源的求索,這種情況下,往往是有意忽視學生的疑惑,使他們的創新能力不能得到施展,從而抑制了他們求知的主動性。所以,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擺脫束縛,提升其質疑能力,引導他們進行“有效質疑”。那么,如何進行有效質疑,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一、重視課前的“有效質疑”
所謂課前質疑,可以理解為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在預習的基礎上),發現運用已有的經驗或已學的知識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疑問。通過主動探究,尋求解決的方法與途徑的過程。通過預習環節,學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可能是顯而易見的,也有可能是毫無頭緒的,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對問題進行梳理,找到切入點,引導學生歸納共性問題,選擇其中最具有討論價值的問題進行交流。
課前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深入地預習,是學生有效質疑的基礎。而要實現這一點,減少作業量,讓學生不至于太疲憊,保持輕松舒暢的心情則是必要前提。這就需要把握好課后作業與課前預習之間的平衡。誰來把握?筆者想最有資格的應該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此外,教師在布置預習時要適當地啟發引導。例如,要讓學生預習一篇小說,就要格外關注小說的三要素(即環境、情節和人物);若預習一首詩歌,就要格外關注詩歌的語言、意象和情感等要素。總之,應讓學生在預習上有方向,抓住要領,這樣就更能保證學生質疑的有效性。
二、創設“有效質疑”的環境
一個寬松的、允許自由進行交流的授課環境,能夠幫助學生們進行質疑。因此,這就意味著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更新,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使授課在寬松民主的環境中進行,讓課堂成為真正寬松自如,學生們可以無拘無束的表達思想。要實現高質量的質疑,需要教給學生方法。授課時,教師假如只是籠統地問:同學們還有什么問題嗎?這時你會發現舉手的都是些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很多學生都沒有問題。怎樣做才能讓學生高質量的提問呢?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扣課題質疑
往往標題是文章內容的高度總結,因此,對標題進行質疑,可以起到提綱挈領的效果。所以,很好地對課題質疑,可以訓練學生審題以及對內容的概括能力如,教學《詹天佑》時,筆者引導學生針對題目進行提問:讀一讀題目,你們想了解什么?抓住學生提出的牽涉到文章內容的問題,如“詹天佑是怎么樣的一個人?”“他做過些什么事?”等。教師不必馬上把答案告訴學生們,讓他們帶著疑問展開閱讀,利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把閱讀變成一個解決疑問的過程,學生自然就有興趣了。
(二)抓關鍵詞句質疑
為了促使學生強化課文內容的理解,需要讓他們著重聯系重點字詞。如,教學《詹天佑》一課,為了提升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水平,筆者啟發學生抓住“杰出”“愛國”質疑:“杰出”是什么意思?怎樣的人才算是杰出的人?“愛國”又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是體現他愛國的?引導學生想一想、議一議,從而更深一層地弄清課文的主題思想。每當學生提問的時候,筆者都和顏悅色地聽他們發問,鼓勵他們把想說的,大膽地講出來。然后,筆者再把他們提出的問題還給他們,讓他們發表“高見”,相互啟發。
三、培養“有效質疑”的學習興趣
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傾向,就是學習興趣,其帶有明顯的情感因素。對于注意力的激發以及維持來講,學習興趣無疑是最重要的動因。如果對一件事情存在興趣,人們就會本能地進行探索,這樣,求知的過程就是積極的,并且常常能取得較好的成效。因此,興趣是促進人們探究以及學習的主要精神動力之一。教師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持續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保持對知識的渴望,不知疲倦地進行求知探索,不會感到學習是他們的負擔。對此,教師一定要讓學生質疑,培養學生有效質疑的好習慣。因此,在日常授課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及認識方式的觀察,逐漸熟悉他們的思維方式,這樣就可以隨勢而為,進行興趣引導,主要使用的方法有:其一,將授課的難度控制在中等水平,讓大多數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其二,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進行結合;其三,在授課時,及時引入多元的授課方式,進而使他們產生持續學習的動力。
“學習貴能疑”“盡信書不如不讀書”是學生學習的一種境界。筆者認為,讓學生學會有效質疑,養成有效質疑的習慣,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創新精神,就會在“潤物細無聲”中“花重錦官城”。 讓“有效質疑”成為語文課堂的旋律,既能夠進一步提升授課成效,又是培養未來具有競爭力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長江文藝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吳華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