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萍
【摘要】動手實踐對培養小學低段數學核心素養有推動作用。本文主要通過動手實踐的實例來分析動手實踐對培養小學低段數學核心素養的具體作用,從而便于教師更好地發揮動手實踐的作用,實現初步的深度學習并為之后的教育教學打下基礎。
【關鍵詞】動手實踐;小學低段;數學核心素養;深度學習
小學低段(1-2年級)的學生,剛由幼兒園升到小學,具有典型的年齡特征表現。這一時期的學生處于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具有其明顯的階段性特點。因此,動手實踐貼合這一時期學生的特點。教師要把握其特點進行動手實踐教學。
一、把握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
(一)小學低段學生的特點
(1)喜歡探索。小學生總是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探索性強。因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些戶外探索的作業,比如,探索校園、公園等等,同時也要要求學生盡量在家長、教師的陪同下進行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
(2)注意力不能很長時間集中。這個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所以,動手實踐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將精力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提高課堂的效率。
(3)處于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小學生剛由幼兒園升到小學,對小學的環境還不是很熟悉,需要教師們的幫助和指導。
(二)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包括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小學中年級的數學教學中,需要運用到計算運算能力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同時,運算能力也是貫穿整個數學學習過程的一項核心素養。因此,結合這階段的學生特點,動手實踐不失為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二、數學課堂動手實踐實例探究
小學中低段的教學中,學生的計算運算能力運用得比較多,所以動手實踐在小學低段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什么是運算能力?怎么培養運算能力?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實踐活動的重點目標。
比如,擲骰子游戲,可以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口算水平。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可以給學生準備幾個骰子或者利用多媒體技術模擬擲骰子的過程。最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和學生們玩擲兩個骰子的游戲,在玩游戲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計算兩個骰子的和。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學習如何計算大數減小數。當學生掌握了個位數相加的加法后,教師可以增加骰子的數量,比如,擲三個或者四個骰子,讓學生學習計算出這些骰子的和,甚至是積。
再如,紙牌游戲,紙牌中的24點游戲是我國民間傳統數學游戲之一。一開始,教師先為學生講解游戲規則,再將學生們分為幾個小組。學生在小組內玩撲克牌,邊搶答邊尋找,記錄“24點”計算方法。這可讓學生進一步會計算應用。此外,教師也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線上操作,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眼、腦、手、口、耳等多種器官的合作,提高學生加減乘除的口算能力。
當然,還有其它的動手實踐活動,例如,數校園中物品數目等等,這些都可以加強學生對數字的認識,增強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在練習基礎計算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計數器、小棒、畫圖等方法來鞏固所學知識,而不是只教會學生數手指。方法掌握之后,要要求學生多練,熟能生巧。
小學數學教學要在堅守學生立場、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根本目標的前提下開展實踐活動。同時,教師們要把眼光要放得長遠,不能只看眼前效果。如,在活動中,若看見學生遇到問題就直接幫助他解決,而不是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如何解決。這樣,雖然解決了眼前這個問題,但日后還是學生自己要活動,自己要成長的。所以,學生必須要親身經歷,盡管失敗了。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對學生而言,嘗試失敗是一種成長,也是對學生的保護。
三、動手實踐對培養數學素養的意義
(一)提高數感、計算能力,培養數學興趣。課堂動手實踐可以調動眼、腦、手、口、耳等多種器官的合作,提高加減乘除的口算能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學生有了思考的樂趣、探究的欲望,才能夠全身心地去體驗。有了興趣,學生才會主動地參與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漸漸地,學生便能夠自覺、獨立地思考問題、自主探索。思考、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們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提高的過程。
(二)培養動手實踐能力,為較高學段打好基礎。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抽象性都很強的學科,而動手實踐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便于學生們理解。加之,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動手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高中課程標準》中關于數學核心素養也有相關數據分析,很多高年級學生在動實實踐能力方面比較薄弱。因此,在小學低段的動手實踐就為日后的學習埋下一粒種子,這顆種子可能今天開不了花,發不了芽結不了果,但是未來到了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學習的時候,他們心中能想到之前感受過、體驗過,就不會一無所知,也不會措手不及。
(三)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健康成長,具有成長性。作為教師,我們需要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遇到問題,教師需要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如何解決問題。只有學生反復地嘗試過,他才有體驗。這個嘗試的過程就是學生體驗的過程,就是學生感悟外面世界的過程。在小學數學學習過程中,怎樣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使學生更具有成長性呢?筆者認為,通過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是教師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四、深度學習,動手實踐發揮最大效應
(一)數學內部形成框架
(1)把握關鍵點發力。數學學科內部要形成框架,即學科內部要進行有機的整合,即要求碎片化的數學知識形成整體化、系統化、邏輯化的數學知識結構。根據核心知識共同擁有的本質屬性這一邏輯關系,確定好每個單元的學習主題,從而找準關鍵能力這個發力點,以更好地引發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主動探究,促進學生思維進階的發展,進而逐步實現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