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峻英
[摘? ?要]創客教育既是學科教學的拓展,也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礎。學校應結合實際需求和學生基礎,遵循創客教育理念,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關注跨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對現有的學科教學、校本活動進行拓展、融合、重構,構建跨學科視域下符合校本實際的創客教育項目化實施路徑,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創客教育;核心素養;跨學科;校本活動;項目化
創客教育既是對學科教學的拓展,也是目前倡導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礎。跨學科視域下的創客教育,要從學校的條件和學生基礎出發,遵循創客教育的根本理念,對現有學科教育、校本活動進行拓展、融合、重構,立足學校實際,開發校本創客課程,并構建相應的實施模式。
一、跨學科拓展學習,挖掘創客文化資源
信息技術、美術、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包含了豐富的創客教育資源,其中既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可在幫助學生構建學科完整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圍繞校園傳統文化、地域傳統文化,有意識地滲透創客教育理念。創客教育不唯技術論,應將學科知識點的應用融入校本活動并圍繞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在實踐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應用、學會創造、學會審美,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愛學校、愛家鄉,進而愛國家的情懷。
二、跨學科融合知識,開發創客系列課程
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具有整體性、生活性和經驗性,更適合進行整體性學習。而跨學科學習可以讓兒童的知識結構更完整。將創客教育理念的“創新、協作、實踐、評價、分享”整合于常規課程學習,既能支持學科教學,又能間接實現創客教育的目標,融合學科知識,開發校本創客系列課程,實現跨學科學習[1]。
如學校根據小學生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開發了學科統整的《創造與設計》校本創客課程,結合信息技術、科學、美術、數學等學科知識,設置了設計社、創意坊、創造營和智能區四大模塊內容。課程在設計制作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智造”,并利用數字化工具嘗試造物,從知識技能、實踐項目和能力培養三個維度進行活動細化,設計具體內容結構,明晰學科內、學科間知識的應用指向與學生能力的培養目標。
三、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
重構創客教育方式
黎加厚教授提出的五步創客教學法[2]包括“創意、設計、制作、分享、評價”五個步驟,學生可從確定方向、合理分組、完成作品、展示交流、總結反饋五個環節,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開展項目任務,完成相應作品,達到在創造中學習的目的。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通過明確真實的現實任務,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經歷探究、分析、制作、分享的過程,探索多種認知工具,融合各種信息資源,為解決項目中的問題或完成任務,不斷自主學習和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創新、創造真實作品或解決方案,或以團隊形式解決獨特而又相互聯系的任務,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活動要將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學習,融入一系列相互聯系的項目任務中,以任務驅動學生思考,使其在知識應用中拓展思維,學會創新。例如,在“竹園設計”項目中,要求學生利用演示文稿中的形狀工具,結合圖片設置等操作,設計創作出具有校園文化特色的竹園平面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項目,要制定項目實施計劃表,讓各小組根據項目各階段的任務,有目的地學習、應用、創作分享(見表1)。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在項目實踐活動中體驗學習過程,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體現出一種歸納和演繹相互整合的實踐方法[3]。采用項目式活動,可重構創客教育方式。教師要關注學生在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出的學科技能,如知識應用能力、組織能力、動手能力、規劃及執行計劃等,它們是學生適應未來的必備能力。
四、跨學科作品產出,倡導創客物化成果
創客教育倡導數字化工具創造[4],學生的學習要基于真實需求,解決真實問題,將學習與現實生活鏈接。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日常生活中的“不足”,從已知經驗出發,思考改進方法,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自己的想法“作品化”,培養實踐能力和創造力。
1.作品設計思維融入校本德育活動過程
編程、開源電子和建模是創客教育的三大課程資源,而融入豐富的中國元素則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為此,可在校本德育活動中,運用設計思維,使學生能夠根據活動需求,制定任務計劃單,經歷初步設計、選取材料、構思造型、制作完善等步驟,最后還要積極關注“產品”的使用管理,體驗創造的全過程。
如在“校園鳥巢書屋”項目中,主要有書屋外觀設計、選擇位置并安裝、書籍閱讀管理等任務,可將學習過程轉化為具有認知性、工具性、交往性的實踐,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對書屋尺寸進行合理設計與測量,應用美術知識美化書屋外形等,鼓勵學生運用不同思路、多種方法,完成書屋的設計及管理任務,成為書香校園建設的小主人,體驗設計與創造的快樂。
2.數字產品設計關注學科素養培養
“隨機數”是信息技術教材中編程模塊的一個重要知識點。在“設計動感舞臺”的學習任務中,任務的主要角色是閃爍的星星和舞動的機器人,通過作品分析、搭建腳本和評價分享,學生從需求出發,解決了“改變每顆星星的閃爍速度”“同一顆星星不同時間閃爍速度的隨機變化”“機器人舞蹈過程中移動速度的隨機變化”“機器人移動過程中的任意位置旋轉”等問題。為了解決任務中的問題,學生進行了創造性思考,體驗了數學中“數”的概念、美術中“形”的概念、體育中“動”的概念等,感受了“隨機之美”。通過對數字產品的操作設計,與相關學科進行融合教學,并利用學科知識特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隨機數”,信息技術課程的核心從應用技能的傳授轉向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基于項目并“制造產品”的學習是一種在真實生活情境下學習、實踐、建構知識體系的過程,它重視學習者圍繞主題,進行需求調查、構思設計、反思論證,跨學科設計制作有實際需求的產品,并在展示分享中獲得評價。實踐作品產出,倡導創客物化成果,正是創客教育的目標追求。
五、實施多維度評價,促進創客成果分享
1.圖示法跟蹤實踐過程
在創客學習活動之始,就要明確評價量規,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照量規落實和調整學習任務。學習活動應分為不同階段,以便探究學習任務的分解與實踐、任務的完成進度、解決問題的效率等。可實行學生個人、小組長、教師的分層級管理,由教師指導學生采用圖示等直觀手段記錄活動進展,呈現各階段學習活動的任務內容、完成時間、完成情況、負責人等信息,實現對學習過程的有效跟蹤與推進。
2.多維評價促成果分享
一是關注個體發展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并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情況進行多元評價,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獲得知識、應用知識、合作能力與創新意識等多個方面。
二是關注分享交流評價。展示有利于激發學生持久學習,用開源共享也將進一步促進融合創新。每個學生都應有適合自己的創客空間,使其創造的成果在分享中獲得積極反饋,以培養創新創造的意識,并能夠持續創新。可通過創設線上線下平臺,展示并分享創客活動的成果和作品,評價設計方案、作品改進、作品創意及作品完成度等。如舉辦校園實踐成果展、創客活動周等,開設校園綜合素質平臺創客實踐活動欄目,與市區科技館開展館校結合創客展覽活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在互動交流中開拓視野,分享創意。
三是嘗試引入需求評價。可將生活需求引入評價,創設平臺,通過開展校內外創客主題“產品”大展銷,實現對創客成果“作品”層面的超越。如在“探究枇杷”創客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學習制作枇杷產品,利用學校每年的跳騷市場進行展銷,使創客成果真正用于實際生活。這樣,學生就初步了解了產品制造的手工模式與工業模式,體驗創造樂趣,收獲勞動價值。
基于跨學科的創客教育項目化育人實踐的探索,是創客教育進入校園、融入課堂的實際需求,是扎實學校人工智能教育基礎,合理設計跨學科校本綜合課程,探索和嘗試與之相銜接相適應的操作路徑的有效策略。從學科視角來看,各學科教師可針對同一主題開展協作式教學,進行跨學科融合授課。以項目學習方式開展實踐探究活動,嘗試應用新技術,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分析、設計方案、制作“產品”,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佩佩.高校推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創客教育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12):105-108.
[2]黎加厚.對創客教育的七個認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df0fc0102w01h.html.
[3]梁森山.創客教育新階段[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9):7-9.
[4]郭影強.信息技術課程的個人重構之路[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8(2):14.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