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依媛
摘 要:傳統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底蘊。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小學階段的思政課,在課堂中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傳統文化因素,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的強勁推動力。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抓好傳統文化,既可以達到育人效果,也可以實現文化弘揚。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道德與法治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道德與法治課作為小學的思政課,在課堂中充分挖掘并利用好傳統文化,是完成立德樹人這一任務的強勁推動力。
通過對小學階段教材的整理與歸納,在12冊共154篇課文中,我發現有19篇課文與傳統文化直接相關,相關率達12%,許多課文也能挖掘出傳統文化的因素。這些課文分布于不同的年級,但每一冊都涉及傳統文化??梢?,在教材的編纂中,專家就非常重視傳統文化。所以,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應當重視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達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一、充分利用傳統文化相關課文
要使學生自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首先要抓住如“傳統游戲我會玩”“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團團圓圓過中秋”這些傳統文化相關課文。這些課文對傳統文化的多彩展示,能夠幫助傳統文化在學生中快速傳播。另外,抓住現有的教材內容,也是最容易把握的。具體來說:
1.分清主次
以“傳統游戲我會玩”一課為例,本課中的傳統游戲不僅僅指我國的傳統游戲,同時也涉及了他國的傳統游戲。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生活類課程,就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來說,他們對我國的傳統游戲顯然更為熟悉,他國的傳統游戲則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诖爽F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我國傳統游戲為主,他國傳統游戲為輔來進行教學,分清主次。
2.增加體驗
傳統文化來源于過去,學生從書本上感知是空洞的。生活是多維度的,不親身體驗,很難產生共鳴。仍舊以“傳統游戲我會玩”一課為例,書本上的滾鐵環、跳竹竿游戲對現在的小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因此,教師在課前準備時,可以準備好相應的游戲道具,邀請學生親自體驗。學生學會了傳統游戲,找到了游戲的樂趣,一傳十,十傳百,就完成了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
二、深入挖掘其他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因素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目前與教材直接相關的19篇課文,所傳播的傳統文化只是鳳毛麟角。我們雖不能奢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能夠繼承和弘揚所有的傳統文化,但盡可能地挖掘其他課文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必定可以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1.鉆研教材
每位教師對教材的解讀是有差異的,這也告訴我們教材可深入挖掘的知識點有很多。以“做學習的主人”一課來說,乍一看,本堂課必然是在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與傳統文化不太相干。但用心研讀教材,就會發現教材中有一個易忽視的“故事屋”,講述的是古人學習的故事。忽略它,影響并不大;但用上它,卻能告訴學生勤學好問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學生也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無處不在。
2.合理發散
如果教材中沒有傳統文化內容可挖掘,那就需要依靠教師的合理發散和遷移。以單元“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為例,本單元6篇課文講述了我國的百年復興之路。從一次次斗爭中我們看到了“粉身碎骨渾不怕”的英勇就義、“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奮勇抗敵。古人無數詩句都能展現出華夏民族深植于血液中的精神品質。在本單元教學中如適當補充、拓展,那也是對傳統文化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三、積極開展弘揚傳統文化的課外實踐
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課程學習是知與行相統一的。同時,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也需要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深刻認識傳統文化,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傳統文化。在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在課程中設置傳統文化的課外實踐部分是必要的。
1.走進社會
從學校走出,進入家庭、社區、街道,處處都是學生可以實踐的場地,宣講、走訪、體驗,都是能深入了解和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以“團團圓圓過中秋”為例,如果從了解更多中秋節的習俗出發,教師可以鼓勵家長帶領學生參與博物館、古鎮等相關單位組織的傳統文化推廣活動。如果從推廣中秋節出發,那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制作中秋節的宣傳海報、宣傳畫等,同時成立宣講團,在社區、街道等地進行宣講。
2.利用融媒
如今網絡極其發達,各類自媒體層出不窮,學生同樣獲得了非常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都是可以展示學習成果的平臺,同時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平臺。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課堂中,我教學生傳統的民間剪紙。簡單幾次對折,幾次裁剪,一個“紅雙喜”就可以從學生手上靈活地顯現出來,非常適合展示在各類融媒體平臺。這一份課外實踐作業,也就完成了宣傳傳統文化的任務。
道德與法治課堂,身負立德樹人的艱巨任務。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巨大的課程資源庫,也給予了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課程素材。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利用好傳統文化,那我國的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國家民族精神和品質,就可以在無形中潤澤學生的心靈,在無聲中達到育人的效果。而道德與法治課堂也可以成為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一大陣地。
參考文獻:
[1]鄒勁松.傳承與發展讓中華傳統文化浸潤校園[J].遼寧教育,2018(18).
[2]趙杰.中華傳統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研究[J].亞太教育,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