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史是《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中歷史主題的內容之一。歷史主題的教學不僅僅是教授知識的過程,更是涵育學生生活實踐智慧的過程。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在對歷史事件的反芻中追尋意義世界的通達,幫助學生建構歷史縱橫交錯的聯系,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在歷史的體驗中完善自我,崇德篤行,進而實現啟智育人的目標定位。
【關鍵詞】黨史學習教育;道德與法治;歷史主題教學;啟智育人;《中國有了共產黨》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2-0021-04
【作者簡介】方崢嶸,南京市江寧區教學研究室(南京,211100)道德與法治教研員,高級教師,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委。
歷史主題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內容之一。那么,如何把握歷史主題學習的目標定位呢?首先,從課程目標來看,《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幫助學生學會做人是課程的核心。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孫彩平教授從實踐哲學的視角闡釋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素養是生活的實踐智慧。[1]生活的實踐智慧融合了認知、情感、意志、決斷、行動等要素,是具有文化、道德意義的智慧。其次,從歷史的本質來看,歷史記載著人類曾經追求文明及美好生活的歷程。它如同一面鏡子,人們學習歷史,在傳承人類文明遺產的同時,能知興替、明得失、啟未來,在歷史中汲取走向未來的智慧。
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歷史主題的教學應重在啟迪智慧,在歷史的學習中豐富學生對世界、人生的認識,健全人格,學會做人。但歷史不會天然地給予智慧,需要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探尋一個個意義瞬間,在與之對話、感悟、共鳴中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生成生活實踐智慧。下文,筆者以統編《道德與法治》五下《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為例,探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歷史主題啟智育人的教學實踐。
一、在歷史的反芻中追尋意義世界的通達
之所以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是因為歷史不是過去生活的簡單記錄,只有那些曾在特定時間里綻放意義的人和事才會不懼時間流逝,不斷被人們重溫,滋養人的智慧。然而,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常會忽略歷史背后的意義,將其當作知識進行教授。如本課第一框題“開天辟地的大事”的教學片段如下:
出示一組民國時期老百姓悲慘生活的照片,教師敘述并提出問題:此時,中國老百姓身上壓著三座沉重的大山,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不停地在尋求光明。他們是誰?在什么時間?又為中華民族做了什么?讓我們一起進行一次“穿越”,去尋找答案。
學生根據教師預設的“《新青年》雜志編輯”“五四青年”和“中共一大代表”的身份進行“穿越”(即閱讀資料),自主學習后分別通過口頭描述、模擬表演的形式向大家介紹《新青年》雜志、五四運動及中共一大會議的基本情況。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筆者發現學生只是經歷了了解、復述歷史的過程?!兜赖屡c法治》統編教材以“散點”形式呈現了典型歷史事件與人物故事,但歷史流傳于后世的不是其自身,而是它的反映(精神)。我們可以借著各種遺跡回溯這個“有塑造力的精神”[2]5。因此,教學需要由走近歷史到走向意義世界的通達。
師(出示建黨100周年宣傳圖片):100年前,中國發生了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共產黨成立。對此,你想知道些什么嗎?
學生自主提問:中國共產黨是怎么成立的?(哪些人?做了哪些事?)為什么說這是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開天辟地的大事”,分小組分別聚焦“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以及“黨的一大會議”,進行討論交流。
生:我了解到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李大釗各處演講,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
生:我知道他們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付出了很多,陳獨秀多次被捕入獄,李大釗在臨刑前仍然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演說。
師:聽了大家的分享,其他同學有何疑問?
生:馬克思主義是什么?為什么要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呢?為什么宣傳馬克思主義會被捕甚至被殺害呢?宣傳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什么關系?……追問后,學生再次結合資料交流自己的思考。
在以上教學片段中,學生基于對歷史事實的了解,在“回顧—反思—再思考—再反思”的過程中,對歷史不斷反芻,回溯了歷史背后傳遞的意義,學生明白了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學說,選擇馬克思主義是眾望所歸,繼而生成道路的認同與自信。在以上教學中,學生感受到那些早期為宣傳馬克思主義做出積極貢獻與偉大犧牲的革命先輩在歷史洪流中的選擇與堅持,感悟他們的信念與精神。
以上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歷史現象背后的意義,引導學生置身于歷史背景中,在歷史現象中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在歷史人物的故事里體悟對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念與精神,同時獲得當下及未來生活的經驗,建構歷史、現在、未來的聯系,實現對歷史意義世界的通達,獲得智慧的滋養,明理增信。
二、在歷史縱深的瞻顧間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
當我們重溫歷史長河中具象的人或事時,須從整體上把握它們。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歷史縱深之間的前后承接、相互聯系,在后顧前瞻中理解歷史,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
首先,建立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系。我們對歷史的認識,本身也是歷史:歷史在永無止休地鉆研自己,并擴展自己的視野。[2]13本課教學伊始,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歷史時間軸回顧中國近代史上發生過的具有轉折意義的大事。學生縱觀歷史發現:人民的反抗斗爭總是伴隨著侵略、壓迫而生。在了解五四運動這段歷史時將巴黎和會與清朝末年的許多次不平等條約簽約作對比,幫助學生理解五四青年學生走上街頭抗議游行的原因,感受中國民眾的覺醒,體會人們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尋找真理。這些歷史規律的發現啟迪學生向生活和經驗學習。
其次,關注歷史的橫向聯系。歷史是不可逆的,我們今天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因此,為學生補充學習資料包,引導學生利用史料深入理解歷史是我們在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例如:本課教學伊始,教師由學生熟悉的駱駝祥子的故事引入話題,讓學生從駱駝祥子的命運中感受舊中國的黑暗,以宏觀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的微觀視角去發現辛亥革命的不徹底、軍閥混戰時期的黑暗,體驗人們對民族獨立、階級解放的期盼,從而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會選擇馬克思主義來指引方向。再如:學習本課第三框題“紅軍不怕遠征難”時,教師在學生廣泛搜集紅軍長征中的小故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將學習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從“紅軍戰士的信念、精神”“百姓支持”“隊伍作風”等不同角度探尋這場遠征這么“難”,紅軍仍取得勝利的秘密,從而多視角感悟長征精神。生活是立體的,多視角橫向理解歷史,尋找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系,拓寬學生的歷史視野,理解歷史發展的應然與必然,能促進學生思辨思維的形成和發展。
最后,建立歷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德羅伊森認為:過去的事,如果它不融化于現在某事之中,它就是真正過去了。[2]3 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歷史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感受歷史與“我”痛癢相關。如本課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從黨旗圖案中感知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政黨,追求無產階級的民主解放。這一目標實現了嗎?帶著這個問題學生觀看視頻《建黨100周年巡禮》并分享:視頻中哪些場景、畫面是你熟悉的?回看建黨之路,結合我們現在的生活,你對中國共產黨,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呢?這樣的追問能引導學生在今天的生活中去理解百年追夢人的初心與堅守。有了這樣的聯系,學生才不會以旁觀者的視角將歷史視為與自己并行在不同時空里的生活遺跡,而是將其與“我”的情感、生活、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化作血脈中的文化精神與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
三、在對歷史的深刻體驗中崇德力行
魯潔教授指出:兒童不僅享有生活的價值,同時也在建構有價值的生活。[3]因此,歷史主題的學習不能簡單停留在生成感性認識上,而要引導學生通過歷史思考來建構價值——生活對我有意義,我對生活有價值。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學習歷史就是學習前人建構價值的過程。因此,體驗歷史是引領學生崇德篤行的最好方法。
1.在心靈對話中認識并完善自我。
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想象理解、換位體驗等形式與歷史人物對話,在情理交融的心靈對話中實現溝通與理解,進而獲得信仰與力量。如本課教學中有關“五四運動”的交流如下:
師:面對巴黎和會中北洋政府的態度,擺在北平大學生面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像大家現在這樣坐在教室里安靜地讀書,二是走上街頭參加抗議游行。如果你是當時的學生,你會怎樣選?為什么?
生:我會選擇參加游行。因為如果不游行可能就不會引起北洋政府的重視和民眾的覺醒,那么,北洋政府可能就會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
師追問:歷史上有這樣的教訓嗎?
生:由于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我們國家曾簽訂過許多不平等條約。
師提升:歷史的教訓歷歷在目,青年學生將教訓牢記心中化作愛國行動。
生:如果選擇坐在教室里讀書的話,也許當時可以安安穩穩讀書,但是當不平等條約簽下后就不一定了。
師拓展提升:北平的學生也發出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的靈魂拷問。你現在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了嗎?
生:國家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家,只有國家安定,我們的生活才能安定。
師:是的,他們已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
師:那么,人們紀念和傳承的五四精神到底是什么呢?
生:關心國家和人民命運的精神、為追求真理大無畏的精神、熱愛祖國的精神、振興中華努力奮斗的精神……
以上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換位、對比、辨析,與歷史人物對話,認識到生活有多種選擇,懂得人應當去追尋真善美的生活。同時,在崇敬榜樣的同時,在高尚精神的感召下自我比照、效仿,學會自省自勵,不斷提升自己。
2.在探究思辨中獲得信仰與力量。
向歷史學習的過程是重新體驗過去并向未來生長的過程,在“體驗”與“生長”之間需要學會歷史性思考,也就是透過歷史現象探尋、歸納“有塑造力的精神”。
如本課教學中,教師設計了“怎樣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做到由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的?”“紅軍為什么可以取得長征的勝利?”等具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同時引領學生通過閱讀史料、想象體驗、對比辨析等活動,總結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明建黨初心、悟革命精神、生成長力量、獲生活實踐智慧。再如:教師引導學生對五四青年學生的選擇進行換位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從歷史前后的對比中分析問題,在面對困境時明晰要做出利于國家、人民的選擇的觀念,感受那份為了美好的價值追求付諸行動的努力與精神,并從中獲得信仰與力量。
綜上,鑒古知今,啟智育人。在歷史類主題的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與歷史相遇在意義的世界中,要帶領學生從歷史發展規律的探求中尋求創造美好生活的智慧,形成對國家、文化、精神、美德的崇敬與信仰,并轉變為積極的生活態度與創造美好的自覺行動。
【參考文獻】
[1]孫彩平.小學品德課程核心素養芻議——一個實踐哲學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6(9):9.
[2]德羅伊森.歷史知識理論[M].胡昌智,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魯潔.行走在意義世界中——小學德育課堂巡視[J].課程·教材·教法,2006(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