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在通過勞動課這一主渠道來落實的同時,還應積極探索,利用好其他學科教學的有效契機,深入挖掘,多元滲透,巧妙開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深挖教材,讓學科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活起來”;可以通過活動嵌入,讓學習探索中的勞動教育要素“實起來”;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多元參與,讓探究實踐中的勞動教育指導“強起來”。
【關鍵詞】全學科;勞動教育;小學數學;勞動教育資源;勞動教育要素;勞動教育指導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52-0096-04
【作者簡介】趙國防,江蘇省無錫通德橋教育集團(江蘇無錫,214000)總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首批江蘇省中小學網絡名師工作室領銜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也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這從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高度,深刻闡釋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全面分析了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可見,勞動教育已不再是簡單的表面化、形式化、單一化的“拔拔草,出出汗”“上上課,聽聽講”“工廠看看,農場轉轉”,而是要凸顯育人中心,納入育人體系,遵循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厚植家國情懷。同時,《意見》對小學階段勞動教育的內容提出了明確要求:“小學低年級要注重圍繞勞動意識的啟蒙,讓學生學習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勞動樂趣,知道人人都要勞動。小學中高年級要注重圍繞衛生、勞動習慣養成,讓學生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適當參加校內外公益勞動,學會與他人合作勞動,體會到勞動光榮。”
為了實現勞動教育目標,開足開好勞動教育課程,組織好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便成了推進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然而,課堂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學科教學中,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勞動資源,讓勞動教育要素嵌入學科學習,讓勞動教育指導融入學科實踐活動。通過努力,以學科視角深度助推勞動教育,用學科學習全力增強勞動教育,讓課堂教學成為兒童勞動精神養育和勞動技能提升的重要場域。以勞動教育課程實施為“主渠道”,以學科教學中的勞動教育為“大舞臺”,以校內外勞動教育實踐為“練兵場”,全力構建“三位一體”的立體化勞動教育新格局。現以小學數學學科為例,談談在學科教學中推進勞動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深挖教材,讓學科課程中的勞動教育資源“活起來”
作為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和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教材在傳遞知識、傳承文化、傳播文明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在尊重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讓其發揮勞動教育的應有價值。
1.讓情境因勞動而增值。
例題中的情境,除了具有營造氛圍、激發興趣、引出教學內容的功能之外,還肩負著育人的重要功能。如果我們善于用勞動教育的視角去審視、去發現,并創造性地用勞動教育的眼光去挖掘和利用,將會讓教學延展,讓課堂增值。如教學蘇教版一下《求被減數的簡單實際問題》一課的例題(如圖1),教師借助“小猴摘桃子”這一情境,引出了“要知道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就是要“把已經摘的23個和剩下的5個合起來”,即結合情境理清“原有的桃=已摘的桃+還剩的桃”這一基本數量關系,進而列出算式,求出得數。按照傳統教學的思路與程序來看,這樣已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如果從強化勞動教育、培養勞動精神的視角來看,其間還大有文章可做。教師可以繼續追問:(1)小猴子摘了這么多桃子,你想對它說點什么呢?(2)如果你是小猴子,你此時是什么心情?通過追問,引導學生發現勞動的重要意義,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懂得勞動創造價值的基本道理。
2.讓練習因勞動而發光。
習題不僅承載著強化訓練、鞏固技巧、提升能力的功能,還承載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與培育功能。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發現的眼光深挖習題背后的育人價值,讓習題不斷散發全新的育人光芒。在教學蘇教版一下“百以內數的加減法”之后,有這樣一道習題(如下頁圖2)。學生在充分讀圖的基礎上提出了 一系列數學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一一列式解答,既充分鞏固了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又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至此,數學學科的教學任務已自然完成。然而,如果我們引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基礎上,從一名勞動者的視角再來審視這一素材,便會發現有大量勞動教育資源蘊藏其中。一是聚焦整齊的樓房,遙想建筑工人之辛苦。引導學生看看一座座整齊的樓房,感受它凝聚著建筑工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體會勞動者的艱辛,滲透勞動創造美和幸福的勞動啟蒙教育。二是聚焦送奶工人,借助計算得到的數據,引導學生進一步發現,一位送奶工人每天要在一個小區登門送奶87瓶,是多么辛苦啊!但當他把新鮮而富有營養的牛奶及時送到每位客戶手中的時候,他又是多么滿足啊!在辯證分析中,再次強化勞動價值教育。巧用習題,讓習題中的勞動要素充分散發教育光芒,讓《意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的育人導向得以充分落實。
二、活動嵌入,讓學習探索中的勞動教育要素“實起來”
蘇聯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依托數學活動訓練兒童的數學思維,提升兒童的學科綜合素養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讓勞動要素嵌入其中,實現學科學習與勞動教育雙豐收。
1.讓發現學習因勞動而厚實。
作為教師教學和兒童學習的重要依據和內容,教材中的例題除了承載著傳遞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的功能之外,還蘊藏著大量的勞動教育要素,教師要深入挖掘、科學改編、精心設計、多元訓練,讓教學材料不斷凸顯其勞動教育價值,讓知識學習因勞動而“厚實”。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圓柱的側面積”時,我們可以結合教材例題,對其進行適度創編,讓勞動教育要素嵌入發現學習之中。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圓柱的側面積”時,教師可以設計課前研究活動——“做煙囪”,即以卡紙代替鐵皮,讓每個學生動手制作三節直徑為5厘米的煙囪,兩節煙囪穿插2厘米,三節接起來總高度為29厘米,并引導學生結合制作過程研究以下問題:(1)每節煙囪的高度應該是多少厘米?(2)做一節煙囪用的卡紙面積是多少?它與直徑和高有怎樣的關系?(3)三節煙囪接起來以后,表面積是多少?這樣,就使原本的知識學習充滿了探索與發現的味道,使平面化、學科化的學習活動變得立體起來、豐富起來、厚實起來,更將勞動要素訓練嵌入探索活動之中,在任務驅動的活動中實現強化。
2.讓課堂交流因勞動而多彩。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有一個重要環節,即交流展示。通過交流展示,不僅可以讓探索與發現的成果得以分享,讓智慧與經驗得以碰撞,還可以借此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要素,厚植勞動觀念與勞動精神教育。如教學蘇教版三上“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有這樣一道習題(如下頁圖3)。交流環節,教師在學生交流數學學習與發現的基礎上,立足生活實際,聚焦勞動要素——“這么多小朋友一起種樹,關于分組你還有哪些想法呢?”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紛紛說出:“種樹挺辛苦的,最好每個組男同學與女同學搭配一下,這樣可以充分發揮男同學體力好的優勢。”“我認為,最好三、四年級的同學也相互搭配一下,讓大哥哥大姐姐幫幫三年級的同學。”“我覺得,我們男同學體力好,每組的人數可以少一點兒。”……學生的交流已遠遠超出了學習的“邊界”和教師的“預期”,上升到了勞動中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更上升到了勞動過程中相互關愛、相互照顧、主動奉獻與作為的勞動精神與崇高境界。
三、多元參與,讓探究實踐中的勞動教育指導“強起來”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習得主要是通過觀察、模仿現實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來完成的。他深刻揭示了兒童學習過程中其他人的重要影響。在立足學科,引導學生參與相應的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充分調動多種力量,讓勞動指導在活動中不斷得到強化。
1.同伴互助因勞動而發生。
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力量,兒童間的相互幫助與學習直接影響著其學習的程度與效果。在設計學科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結合學科需要和學生實際,盡可能為同伴間的互學共贏創造條件,想方設法用好兒童自身和他人的無窮力量,讓勞動教育在具體實踐活動中因同伴間的相互指導、相互幫助、相互鼓勵而真實發生。如學習蘇教版三下“平方米的認識”之后,筆者結合教材中的習題(如圖4),創造性地開展了一次專題實踐活動——用自制的“面積尺”量面積,放手讓學生4人一組,充分經歷“制作面積尺—測量面積—匯總交流”的完整過程。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相互協作、相互幫助、相互指導,創造性地完成了測量任務,有的小組居然搭起腳手架,測量出了教室一面墻的面積。這一過程,既鞏固和強化了學生對平方米的理解與認識,又增強了他們的合作精神與探究欲望,還切實培養了他們的勞動精神和勞動能力。
2.家校協作因勞動而升華。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揮社會及家庭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全力調動家長參與指導與幫助,讓家庭教育發揮其獨特的優勢。通過項目驅動、問題帶動、活動聯動等方式,全力構建家校合作新格局,讓勞動教育有更豐富的實踐與強化場域,讓家校協作因勞動而不斷升華。如教學蘇教版三下《上學時間》一課后,筆者結合本課的“綜合與實踐”特性,注入數學學習內容(時與分的認識、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強化與訓練,并對其進行了拓展與延伸——讓學生統計家長的工作時間。學生回到家中,詳細詢問家長每天的工作時間情況:幾時幾分從家里出發,幾時幾分到工作單位,幾時幾分下班,幾時幾分回到家中,路上用時、工作時長各是多少,家長指導學生認真填寫記錄表。第二天,課堂上四人一組,匯總四個家庭中父母的工作時間情況,并進行數據分析與交流。這樣的活動,不僅使學生經歷了數據收集與整理的實踐與應用過程,鞏固了其對時與分的認識,更使他們深切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不易,實現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引領、情感熏陶和方向指引,讓家校協作因勞動而升華。
綜上所述,“全學科”視域下的勞動教育,要注意聚焦學科教學,融入勞動教育,不斷激發兒童的勞動熱情,培養兒童的勞動能力,增強兒童的勞動體驗,讓課堂在夯實兒童學科素養的過程中,逐漸成為兒童勞動精神養育和勞動技能提升的重要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