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

摘 要:進入21世紀以來,在信息技術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更加契合國家對人才的需要以及青年一代對知識的需求,教育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地理課堂教學而言,由于地理學有綜合性、區域性、空間性、動態性等特點[1],傳統的說教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已經沒辦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順應時代發展,多媒體的輔助有效地優化了地理課堂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進而提高了地理教學質量。在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后發現,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教學研究已經很成熟,但具體的實施案例較少。在教學過程中總結教學經驗,以“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為例,將多媒體的應用滲透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希望能夠為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案例的匯集添磚加瓦。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高中地理;“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課堂教學
隨著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社會以及學生的需求,在這個數據大爆發的時代,對地理教材中的基礎性知識,教師要進行精加工,使知識變得更靈活、更新穎、更貼近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即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等[2],有助于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
閱讀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國內教育者已經就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方法研究趨于成熟。高中地理包含一部分抽象的、難以理解的知識,多媒體技術可以集視頻、圖像、聲音于一體,這樣可以使教材中靜態的知識變為動態的自然現象或自然現象中蘊藏的原理,可以使煩瑣的內容變得簡單易懂,讓學生學會運用空間的視角看待自然現象,這樣更能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在地理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有助于拓寬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師生進行更融洽的互動,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此,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為例,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地理課堂教學,以期豐富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案例。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讀圖2.1“大氣的受熱過程”,掌握大氣的熱量來源。(重點)
2.通過觀察“熱力環流的模擬實驗”,理解熱力環流形成原理,并且能夠用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來解釋山谷風、海陸風、城市風等自然現象的形成過程。(重點、難點)
二、教學方法
多媒體演示法、模擬實驗法、小組合作探究法、案例教學法。
三、教學設計
大氣的受熱過程以及熱力環流是本章基礎性知識,與人類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也是學習“氣壓帶和風帶”“常見的天氣系統”“全球氣候變化”的鋪墊,學生對大氣的受熱過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于地球表面的大氣受熱過程以及熱力環流形成過程并沒有清晰的認識,這就使學生習得的知識變得膚淺,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夠靈活運用。
設計思路:(1)按照《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運用圖表了解大氣的受熱過程;對關于自然地理的問題,運用地理信息技術進行探究。按照課標要求,通過讀圖總結出近地面大氣的主要、直接熱源是地面,使學生體會到影響近地面大氣冷熱狀況的主要因素不是太陽輻射,而是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的地面,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以及總結分析能力,感恩大自然的饋贈,深刻理解人與環境共生的意義。(2)多媒體展示地理模擬實驗“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利用希沃軟件中超鏈接播放微視頻,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試著通過繪制的方式總結熱力環流過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鍛煉學生思考模擬實驗現象背后知識、原理的能力,提高學生縝密的思維能力。(3)根據熱力環流形成原理,利用希沃電子白板中的克隆技術和繪畫工具,繪出海陸風、山谷風的形成過程,學生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提高對知識遷移的能力。
(一)引入古詩,導入新課
利用希沃軟件中的超鏈接功能播放視頻展現歷史故事“火燒上方谷”,通過視頻內容,引發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回顧,結合本節課所學內容思考:這與大氣的受熱過程有什么關系?視頻導入,在視覺與聽覺共同作用下,能很好地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
(二)知識推進,講授新課
1.通過讀教材中圖“大氣的受熱過程”,視頻展現歷史故事“火燒上方谷”,試著通過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善用火攻的軍事家諸葛亮未能成功殺死司馬懿的原因,必要時可以鼓勵學生互相補充來完善答案,教師也可以給予適當的點撥。通過引用著名歷史事件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營造整節課良好的課堂氛圍奠定基礎。
2.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教材29頁活動,利用希沃電子白板來進行倒計時,并任意選取本班學生來回答活動題的答案,理解大氣對地球上生命的重要性,讀下圖,幫助學生構建大氣受熱過程的知識體系。利用“倒計時”工具,避免出現課堂松散的現象,提高課堂效率。
3.利用希沃軟件中“超鏈接”播放微視頻“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通過觀察模擬實驗,總結環流形成原理,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學習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注重與實際相結合,通過觀察實驗,來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要求學生分析地理事實時,嘗試利用已有的數學、化學、物理等知識(如P=ρgh)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選用模擬實驗來實現教學目的,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分析、探究知識原理的能力。
4.通過希沃白板5中“編輯(動畫)”功能,將教材“熱力環流的形成”的靜態圖轉換成動態圖,按照冷熱不均→氣流上升或下沉運動→同一水平面上的氣壓差異→氣流水平運動這樣的順序進行編輯,并且在氣流發生垂直運動的同時使等壓面出現“高凸低凹”的變化,理解熱力環流形成過程中氣壓的變化以及利用等壓面來如何表示的方法,在多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觀察等壓面的彎曲狀況,總結等壓面的彎曲規律,能夠使學生更直觀地總結知識。在總結等壓面的彎曲狀況以及熱力環流過程中氣壓變化特點時,運用“蒙層”功能,使結論呈現自然,有利于對知識進行記憶。
5.在希沃白板中提前給出山谷、海陸的簡圖,利用繪畫工具,鼓勵學生根據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畫出海陸風和山谷風的形成過程。通過對自然界中熱力環流的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是來源于生活實踐的,通過學習將地理知識運用于實踐;通過讓學生運用希沃軟件動手繪制,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梳理熱力環流過程,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三)師生互動,學以致用
在希沃白板中提前給出山谷、海陸圖,利用克隆功能和繪畫工具,鼓勵學生根據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畫出海陸風和山谷風的形成過程。在繪制海陸風時,呈現熱力環流示意圖,通過“克隆”功能,引導學生試著運用知識原理解釋自然現象,建立知識框架;接下來在繪制山谷風時,直接讓學生運用“畫筆”進行繪制,是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與提升,并利用“歐帝授課助手”對學生繪制的山谷風進行展示并討論學習,這樣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動手能力,并構建知識框架。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了希沃白板5中的“計時器”工具,有了倒計時的提示,能夠高效利用課堂中有限的時間,幫助學生提高注意力,克服懶散的習慣。
(四)知識運用,課堂檢測
教師在希沃白板中制作:①取等壓面以上、等壓面以下,等壓面上多個點,讓學生試著比較各點氣壓的大小;②城市與郊區的簡圖,要求學生繪制城市風。在這個過程中,檢查學生對熱力環流過程以及熱力環流過程中等壓面的彎曲狀況的理解;對高考高頻考點“熱力環流過程中氣壓的變化”這一知識點進行檢測,在“板中板”中呈現相關命題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這部分內容運用了希沃白板5中的“課堂活動——知識配對”功能來檢測學生對熱力環流過程中氣壓變化的掌握,通過做題并自動檢查答案的過程,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通過利用“繪畫”功能,檢測熱力環流形成過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能力;通過希沃白板5中的“板中板”工具,呈現相關試題,這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挑戰,即挑戰自我,培養自信心。
(五)查缺補漏,撰寫反思
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師在課堂活動結束后撰寫教學反思,在撰寫教學反思時可以從備課、授課、課后三個階段進行,總結記錄在此教學過程中好的經驗以及不足的地方。主要從教學過程中方法運用的效果、教學目標實現狀況以及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和反思,提高地理課堂的教學能力和地理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博.多媒體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5):86-87.
[2]陳開塔.多媒體技術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