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榮
摘要:落實立德樹人是中學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以“活動—合作—激勵”建立育人體系,通過不斷地激勵學生完成主題活動,來達到學生自主參與學校教育;以管理個人轉變為管理集體,以集體榮譽代替個人得失的教育方法,把大范圍的育人體系轉變為精細化育人體系;以靈活的主題活動作為育人的主要方式,最終通過主題活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做到立德樹人。
關鍵詞:主題活動;激勵;合作;育人體系
一、活動、合作、激勵育人體系的產生背景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立德樹人是學校育人的根本目標。在初中教育教學管理中,將學校育人重心下沉,把大范圍的育人體系轉變為精細化育人體系,將育人重心從學校轉移到班級,以班級為載體開展教育活動,以創新的主題活動作為育人的主要方式。最終形成“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主要核心的主題活動育人體系。改變單一學校育人體系為學校育人體系和班級育人體系相結合。
二、主題活動的定義和意義
(一)主題活動的定義
主題活動是指以小組為單位,設計學生活動。以小組活動增強其凝聚力,團結全組學生,向既定目標努力,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激勵體制,全面激發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熱情,徹底轉變學生對待班級管理的態度,變學生被管理為學生自主參與管理,從而形成學生間互相激勵、共同進步的管理模式。
(二)主題活動的意義
主題活動的意義在哪,以設計讓學生去跑步鍛煉這項班級任務進行比較說明。最初是讓全班一起跑三圈,學生不愿意跑,認為是懲罰。我們設計一個主題活動,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后,設置三圈跑步任務,統一出發,最后評出優秀并加上考核分,學生不但愿意參與,而且會非常努力。所以只要合理設置任務,設置激勵體制,學生就能達到快樂參與班級管理的目的。當然主題活動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的設計體現著教育的主要方向和參與廣度,所有任課教師和教學人員都可以設計主題活動,體現了全員育人的理念,如“語文詩詞大賽”“地理繪圖我最棒”“體育我跳繩我快樂”“我愛勞動山楂采摘主題活動”“我為祖國驕傲航天城參觀活動”等,讓所有的教師和教育人員來設計和參與主題活動,起到讓教育人員教育學生,學生教育學生,通過活動去體會教育,最終全方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合作的定義
合作理念的滲透主要是在活動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實現。通過主題活動的實施必然會體現合作,即小組內合作、小組間合作,教師與班主任的合作、班主任與班主任的合作,具體這些合作的實現依賴于主題活動的設計,通過主題活動的設計和實施自然會產生合作育人,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保證主題活動的高效開展。
四、激勵層次理論的內容
(一)激勵概述
激勵教育是現在教育的主流,通過多種手段激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是這個育人模式的核心,以情感激勵、公平激勵、目標激勵、能力激勵、參與激勵為主要激勵手段,以多巴胺腦科學激勵作為激勵的長效機制,做到所有學生都能參與班級的主題活動,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
(二)激勵的分類
1.多巴胺腦科學激勵:這是現代醫學和激勵理論的結合,多巴胺腦科學激勵可以理解為什么計算機游戲對于玩家有一種巨大的吸引力。游戲中設計的關卡讓玩家不斷地去闖關升級,當玩家在闖關和升級方面取得成功時,他們肯定會感受到多巴胺對其正確決策(即闖關成功)的獎勵——愉悅的情感體驗。因此玩家就堅持不懈地進行下一個挑戰,形成內在動力,所以育人模式采用積分制這種激勵思想,讓學生通過主題活動產生積分并不斷升級來快樂參與班級管理。如我們將全班學生分為8個組,每天對學生的早上到校收交作業的質量進行評價,以全組作業高質量交齊為標準就能獲得2積分,積分達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做升星級(一星級到五星級)進行評價,通過不斷做升星級來評價學生,就能做到多巴胺腦科學激勵。
2.情感激勵:初中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發展需要有自上而下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主要是同學間的關系)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特別是超越自我的需要。而各種需要是相互疊加、相互依賴的,會全面影響初中生的學校表現。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體現為生存需要,是對良好的學習生活資源和環境的追求。由于社會的發展和政府對學?;A設施的重視,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全面得到滿足,所以對于現在的中學生,其心理發展缺乏社會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指的是學生希望與人溝通和交往的心理。抓住這個特點我們將學生分組后進行主題活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在主題活動中得到同學的認可,獲得情感激勵。如我們以一場跳繩比賽作為主題活動,學生按小組全員參加比賽,取平均成績進行排名,排名靠前的獲得活動積分,在比賽過程和準備過程練習中就能看到同組同學相互鼓勵、相互指導,增進了同學間的交流,情感激勵的力量得到激發,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品質。
3.公平激勵:班級管理需要公平的環境,學生更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橫向比較其他同學等同的努力所得的回報是否一樣,從而做出公平判斷。所以班級管理要對所有的主題活動做量化考核和管理,這就是管理框架,把所有主題活動成果都對應成積分,做到公平激勵。由于初中生自尊心強,常常會和同伴做對比,相對自己的絕對回報,往往更關注自己的相對回報。所以對初中生的激勵程度取決于個人努力是否公平,決定他參與主題活動的積極性。這種主觀比較感覺如果是公平的,則會使他們心理上得到滿足,激勵就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反之,如果是不公平的,就會影響小組和班級內部的人際關系,挫傷他們參與主題活動的積極性,教育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公平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所以在激勵時,一方面要關注制定公平的主題活動,盡量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力求原則上的公平。例如,我們進行一場“我的人生目標”為題的演講比賽主題活動,每組出一名學生代表參加比賽,評出前3名獲得相應的積分,各組公平選一名代表作為評委進行評分,評分后公示,學生參與度高,對活動十分重視,這樣就體現了公平激勵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班主任老師隨便點評評分,加上活動積分,學生不但不愿參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主題活動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所有主題活動的開展要滿足公平激勵。